新华社郑州9月17日电(记者 郭久辉)为解决教育发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河南省将在未来几年内实施多项改革。

河南省拥有2789万在校生,是全国教育规模最大的省份。在9月16日召开的河南省教育工作会上,省长郭庚茂强调,面对政府财力有限的现实,立足于穷省办大教育,除了政府要创新财政投入机制,确保到2012年完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的分解目标以外,还要通过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创新教育拨款机制、完善民办教育支持政策等多项改革,增加社会对教育的有效投入。

创新财政教育拨款机制主要是指打破现行的按编制核拨经费的传统做法,探索财政投入按学生数量、毕业生质量拨款的新方式。同时,探索采取民办公助、贷款政府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

为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河南将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规定。

为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各级政府要清理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性政策,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要给予大力支持,保障民办学校、师生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社会力量参与较多的领域,政府可采取购买服务的办法,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新华社郑州9月16日电(记者 郭久辉)为应对城镇化进程加速带来的大批农村人口进城,城市中小学爆满,农村生源减少等变化,河南省将实施“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结构”,以适应民众对教育需求的变化。

记者从16日召开的河南省教育工作会上了解到,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大规模进城,原来按常住人口规划的城市中小学校布局和办学规模已难以适应百姓的教育需求。今年郑州等城市普遍出现教育资源紧张,城市“上学难”“大班额”问题突出,全省城市小学、初中平均班额为57人,城镇小学平均班额55人,初中63人,均超过国家规定的班额标准,有的城镇初中班额甚至超过100人;而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地区却出现了生源不足,留守儿童增多等现象,个别农村小学几名教师教十几名各年级学生,这种布局结构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为此,河南省将加快城乡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主动适应城镇化进程。主要措施包括,抓紧研究制定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科学论证、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加快实施。在新一轮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旧城改造中,要同步规划配套新建、改建或扩建中小学校,合理确定学校规模,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学校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农村地区要结合人口和生源变动情况,适度集中、规模办学,生源不足的要及时合点并校,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