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立明

这是一项为百姓谋福祉的战略抉择——开展“六城联创”,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六城联创”活动开展以来,我市的大街小巷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小到一草一木的生长,处处都体现出强烈的精品意识,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灵动的色彩和无穷的活力。

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魅力信阳,必须给广大市民创造一个更加洁净优美、文明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幸福指数。而开展“六城联创”就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和平台。

2007年3月21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召开万人大会,擂响了“六城联创”的战鼓。我市成立了由市长郭瑞民任指挥长的“六城联创”指挥部,与各区县及相关部门签订“军令状”。市委书记王铁说,“六城联创”大多是“国”字号牌子,是一次“国考”;“六城联创”是一列没有刹车的列车,一旦启动,就只能勇往直前。

从基本的卫生习惯的宣传培养到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整治,从旱厕的改建到市区42条道路的领导包干,我市的“六城联创”工作迈出了艰辛而又富有创新的步伐。

“六城联创”,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城市形象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追求幸福生活、建设美好家园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愿望。“六城联创”1736项指标,既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又涉及政治、文化建设,既涉及政府能力又涉及市民素质,互为牵制又各具标准。3年多时间过去了,统计资料显示,我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60多亿元,新修道路18条,改建道路11条,整治主次干道42条;新建市民广场8个、街头游园86个、桥梁5座;城区人均公共绿地增加到8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5%。“人人有个好身体、家家有个好生活、处处有个好环境、天天有个好心情。”这是我市百姓真真切切的感受。我市先后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卫生城市”,并实现了“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与此同时,获得“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首届中国创业之城”等桂冠,与深圳、青岛、大连等城市媲美。

尤其在信阳的“母亲河”——浉河的整治改造中,我市清理了河道淤泥,建设了沿河景观,修筑了沿河大道。如今的浉河清新幽静、桥梁伟岸多姿、两岸道路宽敞整洁。70多岁的王大爷经常来河边散步:“变化太大了,过去,这里坑坑洼洼的,垃圾成堆,现在你看看,这边路,这边水,这边山,确实是碧水蓝天,很漂亮,风景很好!”

变化最有说服力。“六城联创”让在外地工作的信阳人纷纷感叹,家乡变绿了、变美了、变靓了。中心城区环境变化的同时,我市的“六城联创”创建工作还向县乡延伸。许多乡镇路灯整齐了,道路绿化硬化了,违章建筑拆掉了,垃圾清理了,环境卫生了。60%—70%的乡镇都有了很大变化。

“六城联创”,人心齐了,机制活了,队伍强了,发展快了。创建的是环境,提升的是形象,锻炼的是队伍,凝聚的是人心,收到的是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