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富民强,教育为先。这是一个不变的道理,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因为,教育不公的现象已经发生并继续发生着,教育公平的呼声也从未停止过。于是,在公平教育的倡导和不公平教育依然存在的现实情况下,不正当的教育竞争和不公平的教育“享受”,正在时时刻刻困惑着、煎熬着受教育者和他们的家长,也困惑着、煎熬着教育资源的拥有者和管理者。悖论的教育现实不知何时可以终结?公正合理、不偏不倚的公平教育权,不知何时可以全民享有?

反正今年笔者还没有看到。因教育的不公平而饱受煎熬的现象依然在上演。就我市中心城区来讲,一高(信高)、二高,七中、九中,三小、十三小等名校,都是炙手可热的教育宝地,进入此类学校不但倍感自豪,而且享有“天之骄子”的荣耀。学区内的当然可以“坐享其成”,不再为此操心;学区外的便如坐针毡,不惜人情彩礼打通关节,让孩子进入“宝地”。这不,择校风越刮越烈,“上学”为何如此“难”的报道,在《信阳日报》民生新闻上赫然刊登:每年的七八月份,许多该上小学或该升中学孩子的父母都在为孩子的上学而托关系、找门路、四处奔走,还有一些无门路、没关系的家长干脆就在学校附近物色高价的学区房。这些家长因为想给孩子找一个如意的学校弄得身心疲惫,而这一切都缘于——择校。不仅是市区内家长择校,单位领导为亲戚朋友的孩子批条子择校,甚至很多县城、乡镇的一些孩子家长,也蜂拥而至在市区内买房子为孩子择校。如此多的孩子都抢着上“名校”,更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和不公平竞争。

竞争的结果是一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发生:“名校”门前车水马龙,而一些所谓的“非名校”门口,则是门可罗雀。

教育公平是天下最大的公平,教育不公是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国家三令五申要求杜绝教育不公现象发生,并采取许多措施,为何这种困扰依然成为困扰?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深思的起点仍然是教育公平问题。所谓教育公平,就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为了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笔者不应多言。但有两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是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可以了,你不设所谓的重点学校,你把“名校”的教育资源转移一些到“非名校”去,你把管理的重点放到薄弱学校,你在舆论上再对他们进行一下“炒作”,你走进家长当中进行耐心的说服工作……用行动和事实来证明做到了教育公平,人们自然就不会白白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开后门”了,教育公平何愁不能实现?

我们常说“人民的教育人民办”,然而,“人民的教育更是为人民的”。希望有关部门不要把这些话只挂在嘴上,不要让教育公平成为人民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