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敢于打破禁区,是创造和发展的一付良药。信阳市之所以能够从长期生产绿茶的桎梏中走出来,并在红茶市场中闯出一片新天地,就在于敢于挑战自我,就在于敢于打破禁区。发展是硬道理。“生产红茶,正好变废为宝。”浉河区浉河港镇党委书记伍斌算了一笔账:按每亩茶山采青茶160公斤,每公斤13元计算,每亩茶山至少要增收2000元。加上谷雨前的,每亩茶山每年可收入5000元。
发挥优势:让“信阳红”红遍中国
信阳有没有优势,信阳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绿茶资源优势,是信阳市今后和未来发展做大茶产业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信阳有着天然的绿茶自然资源优势,如果注重开发和研究,注重品牌和市场,信阳茶产业就一定能做大做强。信阳发展红茶有着三大优势:一是产业所需。2010年,信阳市茶园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年产干茶3.6万吨,涉茶产值40多亿元,茶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茶叶产出水平低、产品单一、夏秋茶资源利用不足、中低档茶开发不够等制约着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大做强茶产业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突破。开展红茶加工是优化茶叶产品结构,提高茶产业质量效益,促进信阳市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茶农所盼。信阳市夏秋季绿茶价格偏低,一个重要原因是夏秋季绿茶苦涩味较浓,不容易被市场接受。而经过红茶发酵工艺之后,除去了夏秋茶叶的苦涩味道,从而使茶叶品质大大提升。信阳市2009年春茶产量1.9万吨,夏秋茶产量仅有1.1万吨,正常情况下,夏秋茶产量占茶叶全年总产量的2/3,全市夏秋茶产量应该在3万吨以上,全市每年大约有15万吨夏秋茶鲜叶资源被浪费。如果把每年浪费掉的大约15万吨鲜叶全部制成红茶,按平均100元/公斤折算,全市茶农每年可增收20亿元。所以,开展红茶加工能够有效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为广大茶农所盼。三是市场所求。目前,世界茶叶消费的主要品种是红茶,红茶占世界茶叶贸易量的80%左右。近年来国内市场对红茶的需求量大幅攀升,信阳市开发红茶,顺应国内外市场对红茶的旺盛需求,顺应消费者对茶叶品种多元化的需求。
谈起“信阳红”的未来发展,信阳市茶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加入WTO后,国际和国内市场给我市茶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绿色食品、绿色产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无公害茶叶是我国茶叶市场准入的基本要求。对此,我市将充分把握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强力实施茶叶绿色化战略,大力发展绿色化的茶产品,以无公害为基础、绿色为主导、有机为方向,建立一批绿色、无公害茶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努力加快茶产业的产业化进程。市委、市政府将切实加强茶产业发展的规划统筹和组织实施,出台配套政策和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关键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绿色、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步伐,不断扩大绿色、无公害茶产品的生产面积和规模。2006年,我市已通过了国家级信阳毛尖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验收。为保护信阳毛尖原产地品牌,市委、市政府在制定《信阳市信阳毛尖原产地产品标准和保护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还将制定《信阳市“信阳红”红茶质量标准》和《信阳市“信阳红”证明商标管理办法》,对“信阳红”实施分级管理。同时,还将依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对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为实现我市茶叶与国内外市场的对接,市委、市政府将积极鼓励一批企业和经纪人走出去,采取设点布网、建窗口,开设茶叶连锁经营品牌店等多种形式,让信阳毛尖及“信阳红”这对孪生兄弟走出信阳、走向世界、红遍全球。
据悉,到“十二五”期间,信阳将以“信阳红”的开发生产为引领,掀起夏秋茶、中低档茶叶生产的新高潮,全市茶叶产量、产值和茶农人均种茶收益实现“三个翻一番”,即到2015年,全市茶叶产量达到6万吨,产值70亿元,茶农人均种茶收入5000元。其中红茶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达到20亿元。这项富民产业、特色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朝阳产业、健康产业,将使更多的茶农走上小康之路。
未来趋势:让“信阳红”走向世界
“信阳红”的开发与生产,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广大茶农的积极性。如今,无论是在浉河区,还是在光山县,你随处走到茶乡哪个茶园,都可以看见那提着蛇皮袋、端着小竹筐,正在忙碌采茶的茶农。
9月6日,记者在董家河镇石畈村采访时,只见在环湖路边的信阳市信阳红茶叶有限公司门前挤满了刚从茶园采择回来卖茶叶鲜叶的茶农。记者采访了正在排队的该村村民郑厚莲。记者问,原来夏秋两季采茶吗?她说,以前,每到夏、秋季节,我们几乎不采茶。记者问,那夏秋茶不就浪费了。她说,那也没有办法。记者问,现在有了红茶,你认为这样可以增加你的收入吗?她说,当然可以。如今,我们不仅可以采春茶,还可以采夏秋两季茶。记者问,你一天可以采多少茶,有多少收入。她说,我一天可以采5斤到8斤,按每斤13元算,一天可以多挣100多元。一年下来,就能多挣几千元,这总比以前老在家里打麻将好啊!在信阳红茶叶有限公司,记者采访了在该公司打工的石畈村村民何彦云,她告诉记者,过去,在公司打工,每年只是一季。而现在可以天天在这里打工,而且,工资也比以前高多了。
谈及信阳毛尖,从福建来信阳市开发研制“信阳红”红茶的信阳市信阳红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亦生满脸喜悦。他告诉记者,信阳市发展红茶有“五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突出。信阳市地处长江、陇海两大经济开发带之间,东邻沿海发达地区,西居中西部地区前沿,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同时,信阳交通便利,通信快捷,京广、京九铁路和106、107国道以及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312国道和宁西铁路横穿东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信阳具有了“立中原而通八方、居腹地而达九州”的交通优势。二是茶叶规模化优势。经过多年的强力发展,目前,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10万公顷,且大多集中连片,特别是近年来发展的新茶园大多为高标准的茶园,成为国内著名的名优茶生产基地,“科技+基地+工厂+公司+品牌”等产业化模式初步形成,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茶叶品牌优势。“信阳毛尖”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信阳毛尖”的声誉、影响力和市场覆盖面越来越大,名牌效应突出。四是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天然品质优异。欧盟、日本等严格了进口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标准,实施“绿色壁垒”。信阳市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生态环境优越,污染少,具有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环境优势和良好基础。五是科技优势。目前,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部门,围绕影响茶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先后进行了茶叶优质高效无公害茶园基地建设、茶叶机械化加工、茶树新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推广、茶业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省级获奖科研成果,为信阳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而且,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设有全省高校中唯一的茶学专业,近年来,该校根据茶产业发展的需要,除设置传统的茶学课程外,还增设了茶叶市场营销、茶文化等课程,为信阳市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茶叶专业人才。再加上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都成立了茶叶生产开发办公室,负责茶叶生产业务管理和茶叶科技推广,指导茶产业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茶叶科技推广及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茶叶企业和茶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郑亦生说,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信阳红”一定能靠着其“金毫显露、条索紧细、甜醇回甘、汤色红浓”的品质,超过红茶发源地福建的红茶,更能超过安徽的“祁门红”。
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信阳红”之所以能一炮打红,就得益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这正如省委书记卢展工说的那样,“同样的茶叶,闲着也是闲着,不采、不利用就浪费了。很多东西,只要理念转变一下,就会有效。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实践中比比皆是。比如福建的白水洋,过去叫鸳鸯渠。那个地方实际就叫白水洋,但当地的干部认为鸳鸯渠好听,就改叫鸳鸯渠。有一次我到那里调研就给他们出主意。我说这个地方自古就叫白水洋,为什么不叫白水洋而叫鸳鸯渠?渠到处都是,山里面有个渠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山里面有个洋就不一样了。事实上它也就是个‘洋’,8万平方米的水面。这个名字改过来后,原来旅游每年只有3万人,现在才两三年时间,每年游客已经100多万了。只是名字改了改,其他的都没有变。但是,效果大不一样。”
脑筋一换天地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信阳红”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走出中原,红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