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海燕
胜利,往往属于那些敢于挑战的人。
8月31日,在河南省人民会堂,当省委书记卢展工与参加第十六届全国省区市党报总编辑新闻出版工作研讨会的党报总编辑们一起品尝“信阳红”,并向大家介绍喝的就是信阳产的红茶时,不少与会者满脸疑惑:信阳毛尖不是中国绿茶中的十大名茶吗?怎么,信阳也能生产红茶了?
事实胜于雄辩。也正是这一杯汤红、味正、甘甜的“信阳红”,从此一夜走红。
“信阳红”为什么能一炮打红?
冲破禁区:让“信阳红”走出信阳
说到红茶,人们总会想到英国人的下午茶。其实,应该说,红茶起源于中国,发扬于英国,两大派系也由此形成。17世纪初,荷兰人开始将中国茶带入欧洲,也由此给了英国人机会,将红茶加以发展,不论是在品质上还是在数量上。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西方人习惯了往红茶中加入牛奶和砂糖的饮法。
红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很难让品茗者联想到信阳。因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信阳从产茶那天起,就几乎没有生产过红茶。况且江淮一带世世代代都以饮绿茶为豪。然而,“信阳红”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信阳红”之所以能有今天,与省委书记卢展工有着很深的渊源。去年12月27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到信阳视察,当他得知信阳一直以生产绿茶为主,而很少生产夏、秋茶,且夏、秋茶仅为年产量的1/3时,就明确指出,信阳不仅要加大夏秋茶采摘力度,还要尝试开发新的茶叶产品,信阳可以开发红茶加工,增加农民收入。
省委书记的一席话,使长期生产绿茶“信阳毛尖”的人们茅塞顿开。是啊,为什么不利用我们丰厚的绿茶资源去发展目前风靡一时的红茶呢?
调研、考察、论证,一个发展信阳红茶的计划在信阳应运而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王铁专门带领有关县区主要领导亲赴福建、安徽考察红茶生产,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信阳红茶的研发生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市长郭瑞民深入浉河区红茶研发中心检查指导,并就信阳红茶的开发生产提出了明确要求。市茶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从发展规划、产品研发、技术培训和宣传营销推介等方面着手,强力推进信阳红茶的开发生产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精心指导和安排下,浉河区率先在全市开展了红茶的研发试验工作。今年1月,浉河区茶办在成立红茶开发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专门引进4名茶学硕士研究生成立研发队伍,研究开发红茶。这些科技人员不负重望,他们转辗五云、白云、四望山等数百个山头调查研究,并三下江南,走访福建、安徽两省26个红茶生产区。经过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初步确定了信阳红茶研发的技术参照标准,制定了《“信阳红”红茶地理商标管理规则》和《“信阳红”红茶国家地理标志》,并对如何保护信阳红茶的品牌和信阳红茶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为了进一步推进信阳红茶的开发进程,浉河区委、区政府先后在信阳毛尖主产区浉河港镇、董家河镇等8个乡镇,对近1万名茶农进行了红茶种植、管理、鲜叶采摘、加工、包装、销售等方面的培训。为进一步强化红茶标准化生产,该区还详细制定了《信阳红茶质量标准》和《信阳红商标管理办法》,在鲜叶采摘、加工制作、包装销售等方面统一标准、统一工艺流程,从而确保了红茶生产质量。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3个月的反复试验、分析比较,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信阳红茶。
当省委书记卢展工和中国茶叶协会主席刘枫到信阳视察,来自浉河区白云村红茶研发基地的红茶端到他们面前时,卢书记看着透明红汤、闻着清香的红茶,高兴地说,信阳毛尖又添了一个孪生兄弟——信阳红茶。高兴之余,卢展工给“新生命”起了个厚重而鲜亮的名字:信阳红。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