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韦海俊

“水在城中流,楼在园中立,城在林中坐,人在景中行”,信阳人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描述充满诗意和浪漫。

尤其令信阳人引以为自豪的,就是其中的“水”——浉河。自南湾湖至平桥区25.4公里长的浉河,在信阳城区穿城而过,宛如一条玉带熠熠生辉,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景:河水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行,沿河大道洁净清爽,贤桥、虹桥、琴桥,诗意流淌;沿河的奥林匹克园、天伦广场、浉河公园,一园一景,市民休闲,其乐无穷……浉河两岸,已经成为信阳城区居民的理想休闲之地,也成为信阳城市新的名片。

然而,作为信阳城区的“母亲河”,浉河曾经是信阳人的心中之痛,令无数信阳人尴尬而无奈。昔日的浉河,污水横流、浊气冲天,两岸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短短几年间,浉河两岸旧貌换新颜。浉河之变,不仅仅表现在环境上的翻天巨变,更折射出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2006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以人民群众长期反映脏乱差的浉河为突破口,强力推进浉河综合治理,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还市区居民一个美丽的生活环境,改善两岸人民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

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把浉河治理作为全市重点工程,按照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城市风貌的整体改善与建设,利用山体、水体与城市之间的有机结合,努力打造一个清新、优美、生态、洋溢时代气息的山水园林城市,打响了城区浉河段的综合治理战役。

按照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的批复,浉河治理重点是河道清淤、河岸护砌、堤防建设。规模为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总投资3639万元。2006年9月,浉河治理一期工程开工,完成清淤7.5万立方米,混凝土护坡护砌293米,砌筑砌石80立方米,混凝土180立方米,开挖回填土方1100立方米;完成堤防填筑320米,完成土方3000立方米;完成过堤涵2处146米,完成直径1000毫米过堤涵84米、直径800毫米过堤涵62米等配套工程;场地平整完成土方1.6万立方米。2007年上半年,河道一期治理工程全面完工。同年10月22日,浉河北岸沿河大道平桥段工程开工。该大道全长850米,路宽20米,其中机动车道14米,人行道6米(两侧各3米),配设绿化、亮化工程,水泥混凝土路面。仅仅一年,浉河平桥段就得到彻底整治。随后,浉河治理二期工程开工,各项配套工程快速推进。在开展六城联创工作中,浉河管理处将浉河管理工作纳入了常态化管理,对浉河两岸的游园进行了升级和改造,对浉河的河床进行清淤,对所辖路段进行全天候保洁,对河里的漂浮物和水草定期进行打捞。

今天的浉河,河水清新怡人,护坡整洁美观;座座新桥伟岸多姿,改造后的老桥雄姿再现;滨河大道笔直通畅,道路两岸绿树成荫。夜晚,彩灯下的浉河美轮美奂,这条流淌了数千年的母亲河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和活力。处于此景中的信阳市民,闲庭信步于浉河两岸,伴着依依杨柳、粼粼波光和习习凉风,无限惬意。

浉河综合治理,体现出信阳市委、市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和浓浓的为民情怀。市委书记王铁,市长郭瑞民等市领导经常深入到工程一线现场办公,督促施工进度,倾听群众对于工程治理的意见,就工程建设进行现场指导。浉河、平桥两区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身先士卒,狠抓落实。部分领导更是连续多天吃住在工地。市委、市政府“两办”工作人员一天“两督察、一通报”,参建单位开足马力,建设现场繁忙而有序。工程实施中遇到困难,领导与指挥部、施工队伍现场研究、现场解决问题。

浉河治理工程的高质量完成,创造了信阳建设史上的多个“第一”,树立了用最短时间完成最复杂施工量的攻坚典范。浉河综合治理,不仅打造出信阳城市新的名片,更展现出信阳人敢于做事、善于做事、做成大事的精神,这种精神,必将成为信阳另一张新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