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桥区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上游,享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美誉,全区面积1889平方公里,人口78万人,已形成农业特区、工业强区、花园城区。平桥历史悠久,楚国故都城阳城遗址就在该区境内,1957年在城阳城出土的战国青铜编钟,精美绝伦,奏响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而响彻寰宇。

近年来,平桥这块改革试验的热土在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拂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平桥区委、区政府坚持科学发展,以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统揽,奋力拼搏,先行先试当先锋,改革试验如万物拔节,动地之声不绝于耳;先行先试如万箭齐发,呼啸之势历历在目;激情创业如万马奔腾,你追我赶应者云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天的故事》这首昂扬的进行曲在平桥大地上激情唱响,平桥人以大无畏的气魄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精彩之歌。平桥区确定了“统一规划、全面推进、特字当头、示范先行”的原则,理出了“产业先行、村镇先行、创新先行”的思路,明确了“居住城市化、生活小康化、农业产业化、产业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试验区建设方向,设立了1000万元的试验区建设发展基金,区财政拿出720万元对试验区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重奖,为试验区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提升了平桥速度,积累了平桥经验,塑造了平桥形象,开创了平桥模式。一幅幅壮观亮丽的新农村建设画卷,正在平桥大地上徐徐铺展开来。

社会保障惠民生 农民无忧乐开颜

保障社会民生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既是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农村改革的根本动力和基本思路。平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民生保障放在首位,下最大决心、献最大爱心,在全市率先推行国家标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今年4月1日启动,短短30天时间,全区参保人数已达33万人,参保率达74%,人均缴费277元,收缴养老保险基金7016万元,真正体现了“平桥速度”。5月6日,市委书记王铁等领导亲自为首批农民发放养老金,广大农民“国家养老”的梦想在平桥大地上得以实现。平桥区率先在全国高标准建设了村卫生室,“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全面破解。如今建成并投入使用的226个“别墅式村卫生室”成为了建在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这些样式别致、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村卫生室,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形成了在全国有影响的“平桥模式”,受到市委书记王铁的高度赞誉,并要求坚持“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变、一个不能差”的标准在全市推广。省委书记卢展工在陆庙村视察时高兴地说:“平桥的村卫生室很漂亮,像个小别墅,设计标准、条件都不错,解决了新农合为民服务的平台,是个创新,要把这个体系正规化起来,上面的卫生部门要把医生管起来,将来还要有上岗证,对老百姓负责。”为提高农村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平桥区财政拿出600万元专项经费,委托郑大一附院对全区803名村医分批分期免费进行了三个月的全脱产正规培训,并为所有村医购买了养老保险和医疗责任事故保险,使每千人农村居民中持证医生达到3.5名。为了实现老百姓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区的目标,平桥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七有两化一温暖”的标准,成为全新的“花园式卫生院”,形成了区、乡、村三级转诊医疗体系,真正实现了分级治疗、分级管理、分级服务。全区所有符合农村五保条件的老人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做到了应保尽保。大力实施“一乡一院一保”工程,实现了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在建设中严格执行“一塘、一地、一圈、一沼、一场、一室”的“六个一”标准,五保老人开始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新生活。在全区90多个村建立治安哨卡,组织保安巡逻,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指数,受到了省委政法委领导的高度赞扬,并作为一种新的“平桥模式”在全省推广。

统筹城乡一体化 平桥旧貌换新颜

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的另一个突破口,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逐步实现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农村向社区、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平桥区秉承花园城区、农村新区的理念,强化了城市建管,改善了城市环境,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实现平桥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区的大步跨越。坚持城区以“六城联创”为抓手,乡(镇)以“五化三配套”为标准,村以“五个一”为目标,区、乡、村三级联动,整体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实施了浉河治理,打造了平西新城,实施了震雷山综合开发,建起全省最大的震雷山湿地公园。高标准做好村镇体系规划、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在全省第一家完成了覆盖所有村的控制性详规,城乡土地实现综合利用、规划实现无缝对接。通过小村并大村、异地建新村、淮干滩区和山区移民迁建等措施,洋河镇“雁归园”、“清华园”、核心区陆庙新村、五里镇大堰新村、甘元村、甘岸办事处新城、平昌关镇灌塘新城、邢集镇廖庄益民新村、震雷山风景区商业大街……一批批建筑新颖、风格别致、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农民新村应运而生。初步形成“两园一线”的产业发展集群,平桥、明港两个产业集聚园区完成投资3.9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6.5万平方米,园区道路12公里,供水管网24公里,入驻企业90家。信阳——正阳10公里工业走廊辐射带动洋河镇、肖王乡、龙井乡、胡店乡、五里镇近20万人就业,引进申通物流、金牛粮油、鸡公山酒业、农机市场等15家企业入驻。农村改革的试验,已经使陆庙村成为一方热土、一大赛台、一面旗帜。小小陆庙村实现了“小山村变成小山城,小农田变成大观园,小扁担变成大生产,小饭碗变成大保险”的华丽转身。

资金投入“四轮驱动” 输液造血活金融

平桥区采取政府强势推动,财政积极促动,金融组织互动,民间资金联动的“四轮驱动”战略,创新农村资金投入体制机制。调优信贷结构,引导信贷投向,做活了农村金融文章。2009年全区新增存贷比在75%以上。大力开展“五权”确权办证工作,在各乡(镇)建立信贷担保中心,形成覆盖城乡的融资担保网络。通过土地确权办证,8723户农民以地权

作抵押贷款1.7亿元。全区共整合各类支农资金4.12亿元用于农村各项事业建设。组建了平桥发展投资担保集团,担保基金规模在1.59亿元以上,担保能力达10亿元,是全市唯一一家获批能放大担保5倍至7倍的担保公司。先后成立了平桥鑫源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区农村改革发展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河南省富桥畜牧业担保有限公司、明港予南投融资担保公司,其中明港予南投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金达6000万元。成立了平桥区宝隆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平桥农联社改制工作稳步推进,恒丰村镇银行即将挂牌营业。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目前,全区农村资金互助社已达43家,注册资金1123.2万元,放贷资金600多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急需资金,弥补了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资金上的不足。郝堂村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以其良好的管理机制,吸收资金37万元,贷出36万元,利息收入9000多元,让农民实现了养老与资金互助的双丰收。

土地流转集约化 催生产业聚龙头

平桥区通过能人大户带动、产业对接联动、合作组织推动、优惠政策促动、搭建平台流动等有效方式,全力推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转。在全省率先注册了首家润土地权交易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土地流转交易大厅,区、乡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村设立了土地流转站,形成了“区有中心、乡有站所、村有网点”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77.65万亩。大力发展“公司+农户”流转模式,组建土地信用合作社。陆庙村依托土地信用合作社,流转荒山发展万亩生态茶园、发展碳汇生态林,荒山变成了金山。全区共成立土地信用合作社12家,存贷土地3万多亩。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细则》,印制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发证率达100%。印制了45万份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率达100%,涌现出戚永祥、马德记、高磊、宋伟、廖磊、余涛、刘勇等一批流转耕地100亩以上、林地50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201个,全区共建成万亩基地1个、千亩基地10个,通过土地流转催生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推动了全区特色产业的发展。

社会服务巧合作 特色品牌促增收

平桥区委、区政府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原则,大力支持和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重要抓手,实现了农户、产业、基地的链式连接。马氏生态茶叶合作社实行了“一分散、六统一”的经营模式,成为全市农村合作组织的典范,并作为一种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广泛发动农村的致富能人,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利用他们在资金、信息、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广大农户走上了合作之路。世中薯业合作社,主要依靠社长葛世中长期探索积累的红薯种植和加工技术,通过“统一配种、统一供肥、统一耕种、统一机收、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模式,发展会员上千人,不仅在周边县市建立了种植基地,而且远到云贵、东北等地建立了红薯基地,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跨区域最广的合作社典型,其生产的“五彩红薯”风靡全国,受到了中组部人才局领导的青睐,主动联系购买世中薯业的薯苗。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为此,平桥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发展和壮大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宏润冷冻是一家专门从事淡水水产养殖的龙头企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通过“分散养殖、统一标准、严格验收、集中加工”的运营模式,在信阳、驻马店两市11个县(区)建立了30个分社,发展社员3200人,带动1万多户农民发展淡水养殖,社员户均年增收1万元。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形成了“两山一河一店”的四大茶叶生产基地,广大茶农通过合作入社,解决了资金、技术、销路等方面的难题,壮大了产业。目前,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达312家,其中,区级示范社36家,市级13家、省级1家,成立了3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叫响了“奥龙”油、“维雪”啤酒、“佛灵山”茶、“淮河翠”蔬菜、“盈润”石榴、“信生”花生、“世中”红薯等知名品牌,涵盖了产、供、销、种、养、加等各个行业,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马氏生态茶叶、益农薯业、胡店石榴、宏润养殖、珍珠黑香瓜子等各类专业合作社正引领着全区农业生产的一场革命。广大农民正有序、科学地组织起来,凝聚了发展农村经济、建设试验区的强大合力。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加速了“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的农村特色产业大发展格局的形成。

文化引领促发展 异彩纷呈数经典

平桥区着力增强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气象一新。广场文化独树一帜,声名远扬。平桥世纪广场被文化部评为全国35个“特色文化广场”之一。胡店乡石榴文化广场每晚都有几百名群众载歌载舞。该区成立6家文化剧团、29支电影放映小分队,把“流动舞台”、“活动影院”搬到了老百姓家门口,实现了“月月放、村村演”。在旅游文化上,把新农村、新文化、新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延伸文化触角,提高文化附加值,大力实施旅游立区战略,打造了震雷山湿地公园、中华石榴城、震雷山风景区、天目山风景区、陆庙核心区等一批旅游精品点。搭建

了文化载体和平台,提升了文化品位,打造了文化精品,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龙井乡、彭家湾乡等7个乡镇的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建成使用。全区18个乡(镇)图书馆建设如火如荼,今年年底前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21名乡(镇)图书管理员已完成在武汉大学的培训,正在广东省东莞市图书馆实习。

创业人才涌激情 各路精英显神通

平桥区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在人才培育、引进、扶持、任用上狠下工夫,积极整合人才资源,搭建创业平台,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大好局面。成立全省首家县(区)级职业教育集团公共实训基地,构建了教育、劳动保障、农业、扶贫“多位一体”培训模式,率先开展了中等职业教育和技能免费培训,培训各类劳务人才13万人次,输出“洋工”3500人,形成了农民“打技工”、“打长工”、“打洋工”的就业新格局。先后派出为民服务先锋队、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工作队,积极支援农村改革发展。2009年,平桥区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卢家旺、丁振韬、池士生三位同志被科技部授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五里镇6名大学生村官联合承租200亩土地,创办珍珠黑香瓜子创业园,探索出了共青团创业、农村青年创业的全国性的“平桥模式”,成为全市大学生创业的典范,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受到了团中央的表彰。团中央书记处组织全国各省、市的团委副书记在平桥区召开了现场会进行学习观摩。农民企业家、平桥区马氏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德记先后获得国家四部委联合授予的“绿色小康户”,河南省“劳动模范”、“十佳茶人”等诸多荣誉称号。

“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奖励,社会上有地位”,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1500多名有识之士上山下乡、投身农村建设,全区涌现出马德记、程瑞瑞、卢家旺、丁振韬、池士生、曹运兵、葛世忠、戚永祥、张光学、严加正、刘吉才等一大批时代精英。他们把梦想和希望寄托在农村、把热血和汗水挥洒在田间,农村改革发展的广阔天地成为他们演绎精彩人生的激情舞台!

基层组织注活力 民主管理建新功

创立了全省首家“党员服务中心”,实施“金桥工程”、“回归工程”、“温暖工程”,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围绕产业、依托能人、根据特点把党支部延伸到产业链上、合作经济组织中,在合作社、产业协会、流动人口等群体中新建党组织48个,构建以村级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型”、“联合型”、“社区型”、“流动型”党组织为补充的全覆盖、网络化组织体系。目前已将46个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完成率达100%;在符合条件的两新组织中建立各类产业党支部138个,组建率达100%;率先在洋河镇洋河村和小洋河村建立了“联合型”党组织;在外出务工经商党员集中地建立21个外建党组织,组建率达100%;今年2月初,在北京建立了农民工服务中心党委。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将大学生村官创业与合作组织有机结合,让他们在经济主战场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农村改革注入了新活力。从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了30名优秀党员干部到“双薄弱”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帮助“后进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市委“五个常态化”要求,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张光学、朱明娥、丁绍斌、沈玉明等近10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和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张自锋被破格选拔到乡(镇)领导岗位上。坚持“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工作思路,每个乡(镇)至少建立一个基层组织建设和创新民主管理体制机制工作的示范点。目前,五里镇大堰村“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园”、核心区陆庙村“生态茶园”、五里店办事处凤台村“留守儿童俱乐部”、五里镇甘元村“珍珠黑香瓜子产业协会”、五里店办事处佛灵山“生态茶生产合作社”、明港镇杨楼村“新村居点”、明港镇垄庄村“党员服务中心”等一批示范点已成为平桥基层党建工作的精品工程、亮点工程和民心工程。

“欲穷大地三千界,需上高峰八百盘”。一年多的改革实践,从应对金融危机、开拓农村市场的“化危为机之道”,到提振农村经济、加快城乡统筹的“变中求进之举”,平桥区委、区政府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抓住了“弯道超越”的历史机遇,开启了新一轮农村发展的崭新航程。平桥的农村改革也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中央农办专家赵阳、市委书记王铁、市长郭瑞民等中央、省、市领导多次亲临平桥视察指导。《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决策参考》、《中国经济时报》等几十家新闻媒体聚焦平桥,农村改革的“平桥经验”越发彰显着其特有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

号角激荡着历史的使命,理想鼓起了奋进的豪情。站在新的起点,平桥区将坚持精神抖擞、精益求精、精诚团结的平桥精神,按照省委“能快则快,快中求好”的原则,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引下,在“产业”上用劲,在“统筹”上发力,在“保障”上提升,高扬承载着平桥人意志、魄力、智慧的风帆,让承载着78万平桥区人民改革梦想的脚步越走越快,激情谱写出平桥区农村改革发展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