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 磊

“记者同志,我家住在新华西路,我的孩子只能在市二中报名上初中,但我儿子的朋友和我家住得不远,却报名上了市九中,你能帮我们想想办法,把我的孩子也弄到九中上学吗?”

“我的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却报不上名上不了学。眼看着周围的孩子都已经背起书包开始上学,我们快急死了,你能帮我们想想办法吗?”

连日来,记者不断接到诸如此类熟人甚至陌生人的电话,这些孩子的家长都是怀着一个同样的目的——想把孩子送进所谓的“名校”。他们的孩子也并非找不到学校上学,而是因为进不去“名校”所以没入学。

每年的七八月份,许多该上小学或该升中学孩子的父母都在为孩子的上学而托关系、找门路,四处奔走,还有一些无门路没关系的家长有的干脆就在学校附近物色高价的学区房。这些家长因为想给孩子找一个如意的学校弄得身心疲惫,而这一切都缘于——择校。不仅是市区内家长择校,单位领导为亲戚朋友的孩子批条子择校,甚至很多县城、乡镇的一些孩子家长,也蜂拥而至在市区内买房子为孩子择校。如此多的孩子都抢着上“名校”,造成了很多不公平竞争。记者在市区内转一圈发现,“名校”的校门口围满了接送孩子的家长,而一些所谓的“非名校”校门口,接送孩子的家长却少之又少。

在申城大道市十三小学门前,记者拦住了几个刚刚报完名准备上学的孩子。当问起他们当初为何要选择这所学校上学时,几个孩子的回答几乎是如出一辙:“学校教学质量好!”在文化街市九中学校大门口,记者连续询问了几个放学刚出校门的初中生,学生们的家或住在工区路,或住在五星路,有的学生住在建设路,只有两个学生说家住在学校附近的解放路。在东方红大道市三小门前,记者询问一个学生的家长“为何让孩子选择在三小读书时?”这位学生家长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三小教学质量好,肯定会让孩子在这所学校读书。”当记者问起这位家长是不是住在三小学区时,这位家长告诉记者:“家住在楚王城,为了孩子上学托关系才上的这所学校。”在记者走访调查的这些学生中,其中一大部分学生都属于不在本学区的择校生,他们之所以择校上学,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高,教学硬件设施配备好。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这些学生家长追崇名校的动力。

近年来,择校问题一直困扰着家长,困扰着我市的义务教育发展,成为了一个令人头疼的社会问题。那么家长们为什么会热衷于择校,择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说起择校问题,信阳师范学院一位资深教育人士深有感触,他坦言自己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都是择校上学,他认为择校问题说到底,还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尚属紧俏商品,根本不能满足公众的实际需要。他说:“为什么家长会择校?就是因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比较少。事实上,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择校一直在下禁令,但是,在利益和人情面前,还是有很多学校有令不遵,从而导致择校热一直高烧不退。然而,择校热带来的问题和弊端则对我们的教育有着很大的杀伤力:其一会加剧教育财源和生源等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一些学校甚至可能坐地生财;其二是加重了家长和学生的精神负担及经济负担;其三是择校的混乱状态可能会造成学校的乱收费,滋生教育腐败,损害了教育工作者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如何遏制择校热、择校难,达到教育公平化目前已成为教育改革面临的一大课题,其实,择校问题并非一块难以破解的坚冰。市内一所重点学校的校长告诉记者:“解决择校问题首要是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增加,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育整体的办学水平。要对薄弱学校加大扶持的力度,软件上要做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基本相当,尽快缩短一般学校与名校之间的差距。”

还有一位小学校长说:“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均衡配置,应当把招生的公平也包括进来,这样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差距才会逐渐缩小。某些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光盯着一些‘名校’,要把更多关注的眼光和精力投入到一般学校上来。外地一些地方近年来都在开展有益的尝试,比如实行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优质学校和薄弱校联盟,这些对刹住择校风都或多或少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最好能探索建立教师的流动制度、轮换制度和对薄弱学校、农村地区的教师培训优先制度,加大校际之间教师交流力度,打破以校为单位的考核而改为对县区教育均衡的考核等。对于确需择校的特殊情况,应张榜公示,增加透明度,刹住择校风,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质量的竞争,才能最终推动总体教育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