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7月,以陈少敏为书记的鄂中区党委成立,将豫南和鄂中党领导的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李先念任司令员,信阳挺进队一支队和信罗边游击大队合编为独立游击支队二团队。至10月,以四望山为中心的豫南敌后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9年9月中旬,刘少奇再次到达竹沟,听取朱理治、陈少敏等关于豫鄂边区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和以四望山为中心的豫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斗争情况的报告,要求豫鄂边省委和在竹沟的机关部队迅速深入敌后,以加强对敌后工作的领导,发展和扩大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11月中旬,朱理治等率豫鄂边省委南下四望山,在四望山召开豫南、鄂东、鄂中党和军队负责人会议,决定建立豫鄂边区党委和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使豫鄂边区的党组织和新四军实现统一。郑位三任党委书记、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在豫南敌后开展斗争的二团队等整编为纵队三团队,信应地委(1939年12月由豫鄂边地委改称)和所属县区委领导的地方武装整编为信应游击队总队,到1940年4月,信应总队又整编为纵队七团队。1940年5月,日军发动枣(阳)宜(昌)作战,直逼大后方门户四川。为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作战,七团队奉命越过平汉铁路,向路西挺进,先后向太平镇、李店、驼店、马坪、新店等日军据点发动袭击,并在途中向包围国民党川军125师一部的日军发动进攻,帮助被围川军突出日军包围。豫南敌后游击根据地也由信阳南部向南扩展到湖北应山和信阳边界地区,并打通了与鄂中游击区的联系。之后,信应地委率领豫南敌后根据地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使根据地得到巩固。在信阳东南部地区,1939年2月新四军第六游击大队由新县白马山南下后,光(山)麻(城)经(扶)中心县委将零散的党员集中起来,又动员一些抗日积极分子,成立了“经扶独立大队”,四望山会议后,扩建为经扶独立营,一直坚持敌后斗争,到1940年冬,开辟了南迄黄安七里坪,北至光山北向店,东到新县周河,西抵罗山境内,方圆几百里的游击区。在信阳东部、中部和北部地区,日军占领武汉后,陆续撤出固始、潢川、淮滨、息县等地,这一地区由敌占区变为国统区。留在这一地区的党组织在豫皖苏区党委的领导下,动员民众投入抗战,选送一些进步青年到竹沟、延安学习。直到1943年5月,这一地区党的干部陆续撤到豫鄂边区。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新四军豫鄂挺进队奉命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五师师长兼政委。信应地委领导的七团队和地方武装合编为第二游击纵队,罗礼经光地方武装和鄂东地方武装改编为第三游击纵队,豫鄂边区的敌后游击战争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41年6月,德军进攻苏联后,为粉碎日军对根据地的“清剿”、“吞食”,配合国民党军队开展的长沙会战,信阳敌后军民多次袭击日军新店、柳林等据点。二纵主力在广(水)应(山)公路袭击日军第三师团运输队,全歼押运物资的日军40余人,缴获100多辆马车装载的战争物资,致使日军这条运输线中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军队在长沙地区同日军的作战,并开辟了陈家贩、彭家湾为主要区域的淮南抗日游击根据地。之后,又粉碎了日军于1943年上半年对大别山发动的扫荡,战胜了国民党顽固派对根据地的多次“清剿”。豫南和罗礼经光抗日根据地经过民主政权的选举,减租减息的实施,生产的恢复,贸易的发展和民众武装的加强,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开展,使之得到巩固。
1944年4月,驻武汉外围的日军向河南大举进攻。以豫南地区武装为主组建的豫南游击兵团,迅速向北挺进到舞阳,开辟了以嵖岈山为中心北起源河,南抵信阳,东到汝南、上蔡,西至桐柏、方城纵横300余里的豫中敌后根据地。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已成定局。8月11日,新四军五师各部根据命令,向所属区域内的日军据点全线发动进攻。其中,信南、信罗地区的第六军分区信应总队,先后攻占杨柳河、青石桥、小庙、西双河等敌伪据点。在10天的进攻中,新四军五师及地方武装共毙、伤、俘拒降日伪军3500余人,攻克中小城镇12处。
在八年抗战期间,豫鄂边区抗日军民先后抗击和牵制日军10个师团,4个独立混成旅团,约24万余人的兵力,对敌作战1262次,击毙日伪军5912人,击伤16226人,俘获10012人,缴获各种炮43门,掷弹筒71个,轻重机枪344挺,长短枪15484支。为了抗战的胜利,边区抗日军民共有4000余人在对敌作战中牺牲,另有9000余人负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让我们以史为鉴,铭记信阳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作出的重要的历史贡献和巨大牺牲,弘扬爱国主义,发扬抗战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为建设魅力信阳,实现中原崛起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