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兴
当舆论监督来临之际,需要改变的,不是去压制舆论监督,而是要习惯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当舆论监督的环境不浓厚的时候,不应沾沾自喜,自以为太平无事,而应该是惧怕,怕鸦雀无声,进而欢迎、支持开展舆论监督。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温家宝总理在两个重要场合强调发挥新闻媒体对政府的监督作用。一次是在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一次是在8月27日的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直接监督政府的权利。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进行曝光。”
这先后两次振聋发聩的声音,和毛主席当年那句“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共同回荡的是一个划时代的强音和高扬的主旋律——舆论监督。
应当承认,无论是从一般个人心理,还是从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的喜好来看,舆论监督都不会让人坦然笑纳。因为,这种监督意味着,无论你在做什么,哪怕什么都不干,都有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你,唠叨你,指点你,批评你,提醒你,甚至是吹毛求疵、指手画脚、鸡蛋里挑骨头。可以说,没有足够的胸怀和定力,是无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
身临如此环境,人们的反应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猛烈还击,一种是闭目塞听。猛烈还击,对于普通人来说,无非是你怎么说我,我就怎么说你,把你的批评指责反弹回去。对于握有权力的官员而言,权力往往就会成为其钳制舆论、打击记者的工具。奸滑者,贿赂媒体以“有偿不闻”,公关媒体发“正面新闻”。强势者,一纸命令,让你删除网络负面热帖,让你发“错误更正”。暴戾者,实施“跨省抓捕”、“全国通缉”、告你“诽谤”,西丰事件、王帅事件、仇子明事件等即是明证。
闭目塞听,普通人无非是捂起自己耳朵,求你别再说了。对于握有权力的官员来说,其掌握的资源,使其能够捂住盖子、关起大门,制造足够的条件和阻力,让你不在场、让你不得其门而入。不让你看着,你还怎么说?你只能猜疑。如果你猜错了,轻则辟谣,重则把你告上法庭。
诚然,有如此反应也属正常,毕竟如此环境总是有点让人心烦气躁。但是,如果没有这种环境,那就意味着危险,甚至灾难。对于个人而言,你临深渊而无人提醒又不自知,走错了路无人纠正,干错了事无人指出,你就可能一路危险错误下去,乃至把自己玩完。对于握有权力的官员而言,干什么事没人看着,这感觉确是很爽。但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定极度膨胀,在任一方面都可能摆脱既定的轨道而走向极端,胡作非为起来会很惬意,贪污受贿也不觉不妥。其结果,就决不止于把自己玩完,陪葬的还有民脂民膏、国家利益或更多。
这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社会,离不开舆论监督的缘故。这就是为什么舆论监督让人感觉不爽,却不能猛烈还击或闭目塞听的缘故。当舆论监督来临之际,需要改变的,不是去压制舆论监督,而是要习惯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当舆论监督的环境不浓厚的时候,不应沾沾自喜,自以为太平无事,而应该是惧怕,怕鸦雀无声,进而欢迎、支持开展舆论监督。当舆论监督的条件不够,就应该创造足够的条件。
也只有在舆论监督充分活跃的时候,才是我们最高兴、最欣慰的时候。因为,这是人民的信任,只有根本上的信任,才有建设性的批评,这是社会的良心。正因为在身边总有这一盏不灭的心灯,我们才能安然前行。个人亦然,社会亦然,国家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