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征
今天,那个“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的“赤脚医生”时代,跨越了时空,延伸到网络,不少网友念念不忘孩提时代被赤脚医生救助过的恩情。
的确,跟往昔相比,豪华的医疗模式超出了农民或者工薪阶层的支付能力,形成了新的医疗资源浪费,而这种浪费却又是出于医疗机构的利益需要。相形之下,当年的农村医疗条件可谓简陋之极,但人们至今仍要怀念“赤脚医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赤脚医生”最能满足其时贫民患者普遍的医疗需求,以及对当前医疗现状的无奈与不满。
但是,在今日的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信阳,百姓的无奈与不满已经被遍地开花的村卫生室消融了。“以前生病,大病进城上医院,小病靠偏方,很少去诊所。现在,村里有了卫生室,看病还能报销,再也不用为生病犯愁了。”在平桥区肖王乡许岗村卫生所门前,村民陈大嫂对记者说。平桥区平昌关镇庸墩村48岁的村支书米永强说:“有了村卫生室,大伙儿看病方便了,得到真实惠了。群众都说,这是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45岁的庸锐说:“以前,看病还得往乡里跑,现在家门口就有卫生室,不用跑恁远了。”胡店乡三道河村王一组的张红对记者说:“卫生室的治疗费用不高,还挺干净的……”
息县项店镇则把高标准作为村卫生室建设的特色。他们不仅借鉴“平桥模式”,而且有了丰富与发展,实现了群众“小病就医不出村”的愿望。记者在项店镇曹集村卫生室看到,这个村卫生室足有300平方米,室前有庭院,室后是康复站。而该镇李楼村则与县卫生部门携手,将村卫生室完善成为村级康复站,以解决中老年农民慢性病患者康复难的问题。“上个月在大医院做的手术,回来住在这儿个把月了,条件还不错,我已经可以下地走路了。”李楼村脑血栓病患者张老汉说。
一片赞扬声中,记者切实感受到了什么是为民、利民和惠民。伴随着一个个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建设规范的村卫生室的拔地而起,一名名由政府出资、专家培训的乡村医生的满载而归,农民小病不出村的目标在信阳市已经成为现实。
室外骄阳似火,室内凉爽如春。村卫生室内,分设诊断、治疗、观察、健康教育、药房五室,还有水冲式厕所。院内,设有垃圾焚烧炉、公示栏。按设计者的话说,这样的标准,至少30年不落伍。“健康是最大的民生。建设好村卫生室,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需要,能够检验各级政府为民办事的能力。”置身乡村卫生室,记者耳畔似乎又回响起市委书记王铁掷地有声的话语。仅仅一年间,信阳市总投资4.5亿元,建设村卫生室2825个。这是信阳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具体而又实际的举措,是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一个缩影。“村卫生室,利国利民。”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堪称惠及民生的大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