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光山县净居寺东坡读书堂。

□本报记者 张 超 文/图

去年9月份,本报报道《我市惊现宋米芾<海月都师帖>书法实物》之后(详见2009年9月4日《信阳日报》6版),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反响和媒体的注意,并引起国家文物局的关注。该贴的真假、价值和去处,成了大众十分关心的话题。前不久,信阳市作家协会、《报晓》杂志社、信阳市收藏家协会对此进行两个月的详细调查。调查组成员、该贴第一发现人、书法家、收藏家姚焕刚认为,在固始县发现的《海月都师帖》当属米芾真迹,与光山县净居寺和苏轼关系紧密。

姚焕刚经考证认为,在固始县偶然发现的《海月都师帖》应为米芾真迹,价值无法估量。其与光山县净居寺有直接关系。姚焕刚说,《海月都师帖》的内容,将千年的光山县净居寺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海月都师帖》中提到的“元丰四年”、“坡公”、“赞之”、“净慧师禅”等词语,在光山县净居寺都是有出处的。元丰四年,苏 轼住在光山县净居寺,当时的净慧禅师是该寺住持,也是苏轼的好友。该帖所书写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全部与光山县净居寺相吻和,并有史料可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海月都师帖》与光山县净居寺的紧密关系。

姚焕刚认为,《海月都师帖》内容写的是米芾在光山县净居寺拜见净慧禅师的事情。元丰四年,米芾在净居寺一幅天竺神像上看到苏轼的题跋,不禁手痒,随即索纸写下《海月都师帖》。其集审美、书法、史料于一体。米芾书写《海月都师帖》后自己对着字叹道:“匪敢并驾坡公?”大意是我怎么能和苏东坡比呢?这与《海月都师帖》的内容也是吻合的。

据宋代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元丰三年,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途中经过光山,曾游净居寺。此后,往返多次且常住于此,在寺院后,建有东坡读书堂,至今犹存。在净居寺,苏轼写下《游净居寺并序》,抒发被贬及出世情感: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缘在,失身蹈危机。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

遂恐死生隔,永与云山违。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姚焕刚说,米芾与苏轼交往长达二十余年。他是宋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和文学家,以为人疏狂、不合流俗著称,但对苏轼十分尊敬,以师敬之,是苏门的成员之一。姚焕刚根据有关资料,对米芾的出生年代、定居地点、仕途经历进行考证,分析了苏轼与米芾关系密切和感情深厚的原因。他说,从地理位置上讲,光山县净居寺与襄阳相隔不远。从感情上讲,米芾与苏轼有着二十余年的交往,并尊称其“坡公”。从常理上讲,苏轼在净居寺隐居读书,米芾往来探望并歌赋与此很正常。其后苏轼离去,留墨宝于此。多年后,米芾再经此地,“索纸疾书”,并喟叹“匪敢并驾坡公”,可见真情流露。《海月都师帖》发现地离净居寺不足百里,从地域、人物、时间、用词上均经得起推敲。

姚焕刚向记者说,这件民间收藏的《海月都师帖》,经北京故宫博物院权威专家鉴定,确为米芾真迹,其能保存至今,实属奇迹,亦是书法界、收藏界之幸。

链接: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多种书体,笔致浑厚爽劲,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豪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在二者之上。从明代以后,米芾的书法基本绝迹,后人学习米芾的书法,都是从碑刻拓片上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