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海燕

郑州——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河凤桥乡——一个充满希望的乡镇,两者相距千里之遥,经济发展不能比肩、生活环境也有天壤之别,却有来自郑州的两名技术人员在河凤桥乡商城高科育秧工厂的生产车间内精心操作,为种子喷施肥料……

望着一畦畦充满生机的幼苗,一位技术人员面带笑容介绍说:“俺到农村来务工,看中的是这里思发展、谋发展的大环境,喜的是河凤桥乡综合试验为我们深入一线、施展本领提供了沃土,想的是在农村这个大舞台里获大发展、大收入。”

这位“城市人”口中的河凤桥乡位于商城县中北部,南邻县城,北靠沪陕高速、宁西铁路,交通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丰富,是一个传统农业乡。2010年,该乡党委、乡政府树牢“让桂花香醉商城”的理念,以“五讲”教育活动为动力,紧扣“八篇文章”,瞄准“六大目标”,以实现农业机械化为突破口,加快土地流转,推进集约化规模经营,加速了现代农业发展。

为何该乡农村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能够引来众多城里人来务工呢?记者采访了该乡党委书记程琳。程琳充满信心地说:“‘三具两基一抓手’给我们破了题。2010年,乡党委、乡政府以‘三具两基一抓手’为着力点,按照‘一化带三化’的思路,从突破上入手,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与土地流转、合作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统筹考虑,同步推进,达到了同频共振的效果,现代农业获得快速发展。”

方式的转变,机械化加快了农业发展的速度。2010年,该乡党委、乡政府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紧抓商城高科入驻河凤桥的机遇,积极为高科服务并与其对接,促其落地建成投产运营,加快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进程,该乡共有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6户种粮大户自愿与高科对接成功,培训机械操作手200余名,培训技术人员达1230人次,带动全乡18200亩耕地实现了水稻育、插、收全程机械化,机械作业率达62.8%;建成了商城高科千亩机械化作业示范园区和千亩粮油生产示范园区,把农民有效地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农业生产由手工粗放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型、农民向农业产业化工人的变身,加速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全省油菜机收现场演示会和全市水稻机插现场会均先后在该乡召开。

模式的建立,规模化变革了农业发展的传统。2010年,该乡党委、乡政府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改革传统种植模式、发展规模农业的有效途径,进行广泛动员、大面积流转,实行规模种植、集约经营,探索“水稻+油菜”、“水稻+小麦”、“水稻+蔬菜”的两季种植模式,彻底改变群众“一季稻”的种植习惯,切实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确保农业增效。2010年,全乡签订合同130余份,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860亩,耕地流转达13050亩,并且山信5000亩无公害粮油基地正着手实施土地丈量工作,8月份可全部流转到位,届时耕地流转率在70%以上。

形式的升级,合作化优化了农业发展的结构。该乡党委、乡政府充分利用合作经济组织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了蔬菜基地、粮油基地建设。2010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全乡达18家,其中种植类3个、农机类2个、养殖类4个、其他9个,入社农户达2361户,入社率达41.3%,合作社覆盖面达61%,带动全乡水稻保险2.6万亩,参保率达100%。其中辛店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挥带动作用,新发展大棚蔬菜400亩,全乡达1100亩,日产蔬菜20余吨,成为商城县城关居民名副其实的“菜园子”,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商城县蔬菜基地已具雏形。蔬菜产业已成为该乡的朝阳产业、支柱产业。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贯彻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的浩荡东风下,随着农业机械化、农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的不断催生,河流潺潺,果蔬飘香,“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农业大乡——河凤桥乡必将奇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