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尝到甜头后的柳学友今年又扩大了经营规模,流转土地面积达到了1.2万亩。村里的农民不仅有了土地租金,还可以到柳学友的“庄园”或者到城里打工,腰包同样鼓鼓囊囊。

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办土地信用合作社240家,建立土地流转中心197个,流转总面积达到745万亩,是改革试验前的6.9倍,其中耕地343万亩,占总面积的40%;林地336万亩,占总面积的43%,另有水面51万亩,其他15万亩。

土地流转后,有力地助推了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12.2亿斤,占到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1/10强,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

金融创新——让死钱变活钱

过去农村贷款难,主要是农民的资产没有确权,缺乏有效的抵押物。为此,我市在试验区建设中建立起市、县、乡三级担保网络,出台了农村物权确权和抵押担保暂行办法,把农民的林权、农机具等都纳入抵押担保范围,让农民的不动产“动”起来,“死钱”变成了“活钱”。

浉河区吴家店镇聂寨村农民郭勇流转承包2000亩经济林,近年来一直想扩大经营规模,但资金不足成了“绊脚石”。去年4月份,他尝试着用林木所有权办理抵押贷款,没想到很快就贷到300万元。他用这笔资金新发展了1000亩优质茶园,事业越做越红火。

潢川县江家集镇新岗村农民张井国则用自家的山林作抵押,从当地信用社贷了20万元发展茶叶生产。站在满目春色的山坡上,望着满坡的茶叶,张井国喜滋滋地说:“茶叶销路好,我第一年还清贷款,第二年就可以净赚了。”林权证抵押贷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育林造林的积极性,呈现“争山造林”、“争路造林”、“争地造林”的喜人局面。仅去年一年时间,浉河区林权交易服务中心就达成林权流转交易73份,流转林权面积32万亩;帮助林农和林业企业以林权证抵押贷款融资6200万元。去年该区一举完成林业生态建设工程8.3万亩,实现了工程造林的新突破。

为把农村资金进一步整合起来,市、县(区)和全市金融机构积极采取措施,实施政策激励,推动金融创新,助推试验区建设。浉河区分别与省农信联社信阳市办公室、中国银行信阳分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3年内授信40亿元,并积极向基层延伸服务网络。农行信阳分行已在多个乡镇设立了“三农”工作站或建立流动客户经理组,以产业为依托建立信用村。同时,各县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加大金融产品创新,促进贷款。固始县推出了“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贷款、行业协会与助联保贷款、“及时雨”小额信用贷款、“心连心”农户联保贷款等信贷品牌。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占新增存款的比例达到73.25%,较2009年上半年增加38个百分点。

与之相应的是,全市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市财政局围绕“组建一级集团、实施二级担保、构筑三级网络、培育四级信用”的目标,构建了全市融资担保体系。2009年,市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达到4亿元,担保能力达到15亿元。各县区积极捆绑涉农项目资金注入担保公司,10个县捆绑资金均在2000万元以上。同时,各县区由财政部门牵头,对各类担保公司进行整合,建立了县级综合性担保公司,基金总额全部在1亿元以上。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担保机构52家,资金规模达到12.8亿元,已实现担保10亿元。此外,农村“草根”金融蓬勃兴起,一年来全市共发展村镇银行4家、农村合作银行5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资金总规模达到3.5亿元,为农民发放贷款上亿元。潢川县爱国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目前已发放贷款180万元,扶持农民发展个体工商业和高效农业,带动了50多人走上致富路。

农民专业合作——让农户抱成团

平桥区五里镇佛山村是个茶叶专业村,过去由于缺少技术、品牌和销路,效益一直上不去。去年,村里组织茶农成立了马氏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分散经营、统一培训、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既解决了茶农的“卖茶难”,又把当地茶叶的品级一下子提高了两个档次。2009年,当地茶农每亩收入比往年增加了1100多元。马氏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德记告诉记者:“合作社的好处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让茶农抱成了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目前,像马氏茶叶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我市比比皆是。各县区采取职能部门主导、基层组织牵头、龙头企业培育、致富能手带动、农技人员领办等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同时,引导、培育和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被誉为“豫南粮仓”的息县,去年县财政投入300万元,重点扶持壮大了1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其中金宝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耕地1万多亩。一年来,全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788个,其中种植类1183个、养殖类1063个、茶叶类317个、林业类201个、农机类446个,其他类578个。目前全市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6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

“安心打工去赚钱,商城高科代种田;耕地插收机械化,合作共赢谋发展。”这句口号形象地体现了商城县高科农机农艺服务合作社的服务宗旨。这一农民合作组织组建以来,共投资3000多万元,购置各种农机具130余台(套),引进农机、农艺人员60多名,为农民提供耕种播收和测土施肥、病虫害防治、良种良法推广等全程服务,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今年,该合作社签约服务土地4万亩,入社土地5000亩,其投资兴建的2万平方米的智能化育秧工厂已于今年投入使用。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既增强了农户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也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助推下,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迅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800多家,带动了全市50%左右的农户,转化了80%左右的农副产品。

新村建设——让村庄变乐园

说是农村,却矗立着一排排整齐的楼房;说是城市,却掩映着乡村一眼望不尽的绿色……试验区建立以来,我市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突破口来抓,特色各异的村庄正日益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乐园。

规划先行是我市推进新村建设的突出特点。截至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已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为全市179个乡镇、3261个行政村编制了建设规划,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镇规划全覆盖。在规划的指引下,一大批建筑新颖、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社区应运而生。息县项店镇李楼村原来有19个自然村,群众居住分散,生活极为不便。去年,该镇通过宅基地置换建成了李楼新村,把全村60%以上的农户集中到一起。在这个新村,敬老院、卫生院、文化大院、超市、新型公厕一应俱全,家家住上了两层小别墅,户户开通了宽带,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农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目前,我市通过小村并大村、异地建新村、淮干滩区和山区移民迁建等措施,已经规划、建设农民新村800多个,其中省级康居示范村达到60个。息县通过引资启动了110个农民新村建设;固始县小畈村建成了规划科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富裕的现代农村社区,172户群众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居。

我市在新村建设中,坚持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对“空心村”、废弃地整治和宅基地置换所节约的3.5万亩地,一部分用来复垦,一部分依法置换为建设用地,用来发展集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光山县弦山街道办事处上官岗村对旧村改造腾出来的200亩土地,引资6000多万元,合作建成了上官岗农产品批发大市场,壮大了村集体的经济实力,还解决了村里600多人就业。

农村社保——让农民无忧乐开颜

长期以来,农民养老没有着落。农民养老,被看做是正在完善的农村社保体系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市把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推进农村改革的“重头戏”,并在罗山县开展试点工作。

根据《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精神,罗山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干部深入乡村进行全面调研,又到河北小青县、陕西省宝鸡市等地进行考察,最终确定了6项制度设计,即保基本、广覆盖、能承受、好操作、可持续、易衔接。

保基本,就是保农民老了以后的基本生活。罗山县经过测算,将基础性养老金确定为70元/月,农村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按上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6%水平缴费15年的,每人每月领111.8元,每年可领1341.6元。70周岁以上老人,政府每月再补贴10元,保证每位参保老人的待遇不低于当地贫困线水平,解决农民的基本养老问题。广覆盖,就是年满16岁以上的农村居民,均可参保。能承受,一方面是农民能承受,罗山县制定的标准是上年农民人均收入的6%和8%两个档次。按6%每人每年缴费250.7元,按8%每人每年缴费334.3元,农民负担得起;另一方面,是财政能承受,县级财政拿出上年一般预算收入的3%投入到保险基金里。该县副县长周保林给参保农民算了一笔账:“个人交3760元,三年就领回本金,还可以一直享受养老保险带来的实惠,真是太好了!”

2009年6月1日,市委书记王铁亲自到罗山县给参保的村民们发放第一笔“养老金”。这一天,领到“养老金”的有全县31个村的3500多位老人。今年66岁的尤店乡钓鱼台村村民郑传兵领到第一笔“养老金”时,连脸上的皱纹都在乐:“老了老了,还能每月从政府那里领到养老的钱,从来都没有享过这样的福呀!”

这一农村养老制度推行以来,该县参保农民总数已达25.466万人,全县289个村参保率超过61.1%,已为32561位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2000多万元。

国家新农保政策出台后,罗山县、平桥区及6个市管管理区、开发区已全面实施,其他县区正在开展试点。老人们高兴地说:“党和政府帮助我们建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如今,我市广大农村处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记者走进红瓦粉墙、窗明几净、设施齐全的平桥区洋河镇金牛店村卫生室,顿时眼前一亮。村医贺华友介绍说:“我们卫生室如今是‘鸟枪换炮’了,周围的乡亲都愿意来这里看病。”去年以来,平桥区采取政府主导、村医自愿、多方筹资的模式,为全区246个行政村统一建成了标准化卫生室。区里不仅为每个村卫生室增加补助4.5万元的建设费和设备费,还组织756名村医到郑州大学一附院免费培训3个月。把“医保”建在家门口,把医生留在村里头,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借鉴这一经验,我市在各县区启动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2825个,培训村医3000多人次。

改革春潮涌,老区天地新。我市农村改革试验一石激起千层浪。新闻媒体热评“信阳现象”,外地“取经”者纷至沓来,辽宁、河北、湖南、安徽、山西、湖北以及本省南阳、许昌等地40多批次来我市考察交流。

今年1月25日,省委书记卢展工来到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信阳代表团参加讨论,他在讲话中联系自己在信阳调研时的所见所闻,肯定信阳的整体发展状况比较好,有一个比较好的趋势、比较好的态势、比较好的气势。相信信阳在中原崛起进程中,一定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争做中原崛起的前锋,为中原崛起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是对老区人民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是信阳农村在改革前行中最嘹亮的号角!

在前不久召开的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王铁代表市委再次向全市人民发出号召:“携起手来,坚定不移地干,一心一意地干,锲而不舍地干,勇往直前地干,真正把我们的试验区干出个样子来!”

这声音,充满激情;这声音,充满信心。勇立改革潮头,需要的是上下同欲的激情和信心,更需要的是实干。实干,让信阳大地充满了希望;实干,让希望的田野结下了丰硕的果实。我们已经整装上阵,我们已经跃马扬鞭,农村改革试验一定会在我们的实干中再次谱写出新的篇章,魅力信阳一定会在我们的实干中变得更加美丽和富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