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王铁向信阳工业城农民发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领取证》和养老金存折。吴 菲 摄

□本报记者 赵雪峰 秦 旭 通讯员 王 军 余 涛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信阳共有30多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是一片充满张力与激情的土地,信阳800多万儿女从未停止过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公元2009年4月22日,这是一个注定让历史铭记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历史再次聚焦中国农村改革——信阳被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从30年前的农村改革到30年后的再次改革,从当年的凤阳到今天的信阳,这偶然的巧合则昭示着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则由此把信阳推向了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信阳这个名字也终将与中国农村改革联系到一起。

以此为起点,信阳农村改革发展必将实现又一个新的飞跃。

短短一年多时间,全市干部群众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勇气,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革试验洪流中,用智慧和胆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同样可以载入史册的“第一”:

罗山县第一个在全省试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潢川县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固始县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村镇银行、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息县在全市第一个全面启动了农民新村建设,是全市新村最多的县;淮滨县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村资产流转担保中心;光山县成立了全省首家土地信用合作社;商城县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标准化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办了全市第一个干部创业示范园;新县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第一个引进“洋农民”参与试验区建设;浉河区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林业银行”;平桥区的村卫生室模式叫响全国……

一年间,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大胆地改,勇敢的闯,努力地试,“八项改革”精彩不断,“六项突破”亮点纷呈,改革的大旗在信阳大地高高飘扬。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700多万亩,是改革前的6倍多。建立村镇银行4家、农村合作银行5家、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311家、小额贷款公司8家;市级担保集团注册资金达到4亿元,各县区担保公司资金总规模均达到3.5亿元;县域内银行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占新增存款的比例达73.25%。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到3531个。全市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2729个。罗山县、平桥区及6个市管管理区、开发区已全面实施新农保,浉河区、新县、商城县、光山县、固始县、潢川县正在扎实开展新农保试点。全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农民新村800多个。

在这片改革的热土上,人们欣喜地看到,农业的生产效益在提高,农村的发展速度在加快,农民的幸福指数在攀升,处处彰显的是农村改革试验已经破题,正在向纵深推进,正在向全省人民递交一份满意的答案。

土地流转——让小田变大田

312国道路南的竹竿河畔,一排排黄色的小别墅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这便是光山县孙铁铺镇江湾村。河南省第一家“土地银行”——江湾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就是在这里揭牌成立的。

2009年2月27日,信阳市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闭幕,全面启动农村改革先行先试方略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

市“两会”后,江湾村召开“两委”会,市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江世学在会上只宣布一项议题:讨论成立江湾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紧接着,此议题在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相继通过。

一个月后,江湾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正式挂牌。

江世学告诉记者,土地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业务是土地存贷服务。农户把自已不想耕种的土地“存”到合作社,并从合作社获得“利息”。这样,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如此“三权”分立,便有了“江湾土地银行”。

半年以后,江湾土地信用合作社经营红火,“存贷”土地2900多亩。

去年水稻收割季节,记者在这里看到,一台台收割机“欢唱”着在田间来回奔忙,过去那种靠人工的收割场景不见了踪影。江湾村农民高兴地说:“过去一个星期的活儿,现在用村农机合作社的收割机,半天就干完了。”

“土地流转后,农民若在合作社务工,还可获得劳务收入。”江世学说起合作社的好处,津津乐道。

固始县金谷农科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的是股份合作模式,农民以土地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统一安排生产经营,并为社员提供优质低价种子、肥料和各种技术服务,产后以高于市场价格进行收购。目前,该合作社入社社员达到了4080户,入社人员18000余人,入社土地面积31400亩,入社各类农机和运输车辆300多台,服务面积覆盖到整个固始县。

一年来,我市各县区把土地流转作为农业规模经营的突破口,通过农业化带动、合作化推动、机械化拉动、惠农化促动,采取“土地银行”模式、股份合作模式、企业租凭模式、能人承包模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土地流转催生了一大批规模经营大户,其中流转面积千亩以上的344个,全市还涌现17个全国种粮大户。

息县彭店乡张庄村农民柳学友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流转经营了3000多亩耕地后,通过土地整治、打井修渠、科学施肥、规范管理,使土地产出率提高了10%以上,2009年收获粮食383万公斤,年纯收入80多万元。(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