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 鹏 文/图

“俺种的20亩玉米全部闷死,俺投资的一万多元钱没了。请问你们的示范田咋长这好呢?”

8月9日,息县彭店乡史楼村民杨文军在信阳市邮政局设在当地的千亩示范田前,向前来观看示范田玉米长势的息县邮政局副局长乐光远倾诉苦衷。杨文军告诉我们,他在外面打工几年攒了几万元钱,回来后将他人的田地接过来,与自己的加在一起有50多亩,田里种水稻,地里种小麦、玉米、花生。本想今年种出的玉米能够挣一两万元钱呢,可是他不懂技术,玉米全都闷死在地里了。

已是半个农技师的乐光远告诉他:“我们市邮政局在这儿办的示范田,有农技专家指导,用机器耕种,科学施肥,合理浇灌,就是给你们做出样板。你看周边所有田地的庄稼都不如我们的。别看你们是种田的行家里手,其实,这里面有好多学问,行距疏密也有讲究,疏了产量上不上去,密了就会闷死。你是人工耕种,种子用得多不说,棵挨棵的,经过高温一闷,就会枯萎。”

杨文军说:“俺不知道邮局的同志还会种田,俺现在把这20亩玉米地全部拔掉,请你们帮俺改种秋季作物吧。”乐光远说:“我明天就请农技师来帮你进行测土配方。”

上图为乐光远在示范田前为杨文军讲解科学种田知识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