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李代祥
南京“7·28”爆燃、大连输油管道爆炸、吉林数千只化工原料桶流入松花江等重大化工安全事件接连发生,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提速的关键阶段,工业防灾如何实现“更新换代”,由“灾害管理”转向“风险管理”,以“事前主动预防”代替“事后被动应急”,从而减少事故发生,已成当务之急。
必须提高准入门槛,把好“入口关”。化学工业是危险行业,具有事故易发、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对环境破坏性大等特点。这就要求相关职能部门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鼓励那些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技术支撑的资本投资建厂,从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必须合理规划布局,把好“建设关”。在工业企业的建设当中,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格和标准,无疑可以增强风险抵抗能力。在核工业等其他同样被社会视为高危的行业里,却鲜有事故发生,不能不说与建设标准关系密切。此次吉林7000多只物料桶被冲入松花江,正暴露出选址及建设上的“先天不足”。为此,筑牢企业工程建设的“基石”,对减少安全事故非常重要。
必须加强升级改造,把好“技术关”。工业企业的安全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实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对科技创新和技术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升级改造,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安全隐患较大的小型化工企业,吸纳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升实力,才能减少事故发生。
必须强化日常监督,把好“检查关”。事故常常与生产环节的麻痹轻忽紧密相伴,这就要求各地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检查,尤其是对那些高危行业和相关企业,更要提高检查频率,对安全生产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要加大惩处力度,真正使企业更加重视员工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由事前主动预防代替事后被动应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既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又是当地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一个窗口。只有政府部门加强引导,推动企业积极作为,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更快更协调。
(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