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社区建成后可提供450个就业岗位,可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三是用土地换住房。一部分是116亩的社区建设用地置换,每9平方米土地置换1平方米的门面房,共可置换门面房230套;另一部分是老宅主房按1:1置换,偏房按1:0.7置换,可置换住房280套。两部分合计置换510套,按面积置换不需另外付款。四是用土地换固定收益。指用土地换取的门面房和住房出租的收益。门面房出租可实现年收益0.8万至1万元,两套住房一套自住,一套出租,可实现年收益0.3万元左右,合计收入超过万元。而且,门面房收益作为一项固定的长期收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

二、“四个置换”的主要成效

“四个置换”是改革试验的有益探索,是破解新村建设用地难题、改善农民人居条件、推进城市规模扩张的有益尝试,有力地推动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建成一处新区,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培育了载体。桃园康居新区规划建设标准高,公用设施一步到位。所有工程完成后,将成为该县规模较大、服务功能完善、休闲广场和绿化面积较大、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社区。围绕桃园康居新区建设,承建商投资了400多万元,打通了草湖北路700余米。另外,政府投资1500多万元的四环路也即将启动,使城区框架向北拓展延伸了一公里,城区面积扩大了3平方公里。定城办事处3个康居新区全部建成后,可容纳近5000户入住,农业人口的集中居住率将达到80%以上。

(二)破解两难问题,为城郊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树立了典范。桃园康居新区通过“四个置换”,不仅有效解决了建设用地难、筹措资金难、基础设施配套难等问题,也改变了以往征地中出现的失地农民就业无出路、生计没着落、拆迁安置难的问题。该办事处规划的桃园、方店、先锋康居新区,先后置换了13个村民组以坑塘废弃地、闲置空心村为主的集体建设用地800余亩,待康居新区建成后,可以整理出耕地180余亩,确保实现占补平衡。

(三)实现“三赢”效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了基础。桃园康居新区通过“四个置换”,实现了农民群众得实惠、村集体增收入、承建商获收益的“三赢”效应。农民通过土地换到了住房、就业、社保和固定收益,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村集体通过新村建设完善了基础设施,取得建成后的小区市场管理权,壮大了集体经济;承建商在出资启动建设资金、服务群众的同时,通过置换后剩余的商品房也获得了合理的经济收益。

三、几点启示

潢川县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把群众改善生活的美好期盼和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把群众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充分利用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和机制优势,为城郊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了路子,提供了借鉴。

(一)方法得当才能得到拥护。为确保高标准规划先行,确保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到位,充分满足群众的居住需求,定城办事处先后三次修改完善规划图,实现了科学规划和群众意愿的有效对接。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该办事处的主要领导走村入户,广泛征求意见,积极应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加大公开透明力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很好地克服和防止了“与民争利”现象的发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桃园康居新区从去年9月启动建设以来,无一起群众纠纷和上访事件发生,群众置换土地的签字率达百分之百。

(二)群众受益才能加快建设。群众受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农民就业上,可实现失地农民全部就业,把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落到了实处;二是在居住环境上,可使广大群众搬进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新型社区;三是在农民养老上,实现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这种立足实际、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在实现集体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使辖区内广大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加快了“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三)干群同心才能形成合力。“四个置换”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形成了干群一心、加快建设的强大合力。桃园康居新区建设,得益于潢川县及定城办事处领导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受益群众的拥护支持,得益于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许多群众自发地加入到了拆迁和建设的行列,确保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