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秀敏 马 童
风调雨顺庄稼就会有好收成,风清气正企业就会有好发展。这是息县招商引资信奉的一句“圣经”。为此,息县给各职能部门戴上了“紧箍咒”,越念越灵。
“这两年,来息县投资的客商逐年增加。而让已投资企业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继续享受优质服务也显得尤为重要。民主测评显然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最好的抓手。”息县纪委书记马富增如数家珍,“让群众说了算,用测评结果说话,铁腕奖惩,加压促进,这就是我们‘紧箍咒’的念法。”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息县自2007年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民主测评以来,一直坚持以群众意见为主的原则,即以群众满意度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最终标准,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监督权、评判权交给群众。每季度由该县督查局牵头,从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1000名民主测评义务监督员中随机邀请200名,对具有执法职能和服务职能的县直一级机构和二级机构进行民主测评,重点对测评对象的政策落实情况、办事效率、服务质量、政务公开、勤政廉洁、依法行政、工作作风等7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用“好”、“中”、“差”、“不了解”四个选项投票。与此同时,所有的县处级领导干部都是固定的民主测评义务监督员,他们的评定作为普通的一票计入测评结果。为了准确及时地做好结果统计,还专门为县督查局配置了电脑统计读卡机,能够在几分钟内将代表们的投票结果统计出来。
市政协委员、参加过几次测评的群众代表王跟社深有感触:“这个办法很好,县委、县政府对义务监督员所提的意见和建议非常重视,各个职能部门也很有压力,如果解决得不好,下次有可能还被评为倒数,还会有人提更尖锐的意见。通过这个途径,很多事情群众就不需上访了,在测评时就能反映上去,就能得到解决。”
为了使测评更加合理、科学,息县每年都根据实际变化的情况制定新的季度民主测评实施方案,测评的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中。今年,息县又把各职能部门执行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一周办结制”纳入民主测评范围,制定了详细的《息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窗口工作考核细则》,对审批服务事项的每个细节都进行量化考评,一季度一考评,考评结果折算成60%,计入季度民主测评总评得分中,使民主测评由单一的义务监督员评价,过渡到对群众服务事项的直接监督和群众评价的有机结合。由于组织严密,贴近实际,被测评单位对测评结果心服口服。
“民主评议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评议结果的运用。”马富增一语中的。据他介绍,每次测评兑现大会,在家的四大班子领导都亲自参加,县主要领导亲自颁奖授旗。对排名第一的单位颁发流动红旗,发放奖金20000元,测评大会上作经验介绍;对倒数第一的单位悬挂流动黑旗,并对班子成员进行诫勉谈话;对后三名的,上台作检讨,并在电视上公开曝光7天。连续两次被评为最后一名的单位,其主要领导就地免职,所有领导班子成员降级使用。
息县开展季度民主测评工作3年来,共有44个单位上台检讨,有13个单位“一把手”上台领黑旗,有15个单位获得奖金。“不让一个商机在我这里丧失,不让一个工程在我这里延误,不让一件有利于发展的事情在我这里卡壳,不让一个投资者在我这里受到冷落!”动真格的民主测评就像“紧箍咒”一样,使各被评单位不敢有丝毫的出格和松懈,都在暗中较劲、不甘落后、争创一流。特别是土地、建设、工商、电业、环保等职能部门,主动出击、上门服务,热情为企业排忧解难,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贴心人”。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使息县先后荣获“新中国60年最具投资价值县”称号、“外商眼中的河南省最佳投资城市”和“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优秀县”等多块金字招牌,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