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征

2009年的春天,省委、省政府“圈定”信阳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那么,扛回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对全国唯一的地市级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信阳而言,其魅力之内涵进一步丰富了。然而,探索“钱从哪儿来”的路子,则是全市上下面临的首要问题。

为此,早已熟稔于心的市委书记王铁指出,金融改革是各项改革的“瓶颈”,金融搞活了,一活百活。只有按照政策,大胆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才能实现散钱变整钱、小钱变大钱、少钱变多钱、死钱变活钱。的确如此,一年来,大胆探索突破资金制约的新途径、新路子,实事求是广开“钱”路,千方百计聚财办事,一场场金融创新升级的硬仗在全市上下打响了。可以说,发展“草根”金融的实践,成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果之一,成为信阳市农村金融创新的“看家本领”和“妙计锦囊”。

——融资担保体系日趋健全。按照“组建一级集团、实施二级担保、构筑三级网络、培育四级信用”的原则,我市加快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步伐。目前,全市各类担保机构已经发展到48家。同时制定出台了《信阳市农村物权确认和抵(质)押担保暂行办法》,把农民的农机具、地权、林权等都纳入抵押范畴,让农村的不动产真正“动”起来。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诞生。目前,全市已成立村镇银行2家、农村合作银行3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这些新型金融机构贴近“三农”、服务便捷,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一池春水,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著名“三农”学者李昌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让农民致富,首先要建‘新金融’。”李昌平认为,农民有山有水,要将财产变活也靠社区金融;金融合作是其他合作的基础,否则收益不稳定,合作不可持续;社区金融合作促进其他合作后,将夯实村民自治的新的经济基础。由于运行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风险高等原因,金融机构为农民所提供的服务有限,那么发展社区性农民互助合作金融机构就显得极其重要。办合作社难在制定章程,制定的过程其实是规范农民契约的过程,互相教育、互相说服的过程,是憧憬和规划未来的过程,是制定规则和探索控制风险方法的过程,是提升农民合作素质的过程。李昌平尤其认为,目前,只有实行“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入敬老人”的金融合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运而生的以“利息收入敬老人,资金互助促发展”为宗旨的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郝堂村“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恰恰是在李昌平的指导下,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特点,资金互助是其核心,老年人会员是其主体,打破了金融机构“嫌贫爱富”的“本色”制约。“一杯水也不喝,一口饭也不吃……”说起“夕阳红”的好处,郝堂村红星组的李长城这样向记者描述:“现在很难大把大把地跟人借钱了!从‘夕阳红’借钱,比到信用社方便多了。”截至2009年年底,运作3个月的“夕阳红”筹资37万元,贷出36万元,利息收益9100元。15名老人社员今年春节前获得了4500元(每位老人利息30元,养老金270元)的红利。

实践证明,“夕阳红”的机制,堪称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之奇葩。市委书记王铁指出,“夕阳红”的管理规范、运作规范,效益很好、效果很好,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学一学。

(下转第二版)

大胆创新,真金白银让红色土地火起来

(上接第一版)

2009年9月27日,浉河区第一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东双河镇翟洼村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成立,股东7人,社员25家,吸收互助资金600万元,投放互助金72万元,体现了“民有、民管、民用、民受益”的原则,对激活农村金融资本、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像“夕阳红”这样的农村“草根”金融组织,目前全市发展到279家,股金总规模达3.5亿元,成为增加“三农”投入一支新的生力军。

——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拓展。各县区纷纷制订出台了关于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展贷款的实施意见,通过产业政策引导、金融产品创新、奖补资金激励等措施,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的力度。

一年来,干群的巨大热情,基层的首创精神,改革的可喜成就,魅力信阳创造了许多许多的第一——

浉河区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林业银行”、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总社;平桥区成立了全省首家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罗山县第一个在全省试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潢川县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全市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固始县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村镇银行、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淮滨县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村资产流转担保中心;光山县成立了全省首家土地信用合作社;新县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这些创新、创造、创举,为农村发展注入了生机,产权流动了,资本下乡了,农村改革发展活力四射。

作为发展的助推器——金融,其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诚然,作为金融机构,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其追求利润的目标。金融机构不仅要防范各类风险,更要深刻地认识到,不发展才是最大的风险,慢发展也有风险。从这个意义来讲,发放贷款、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是其立身之本,同时也是金融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不发展才是最大的风险,发展慢也有风险。从这个意义来讲,发放贷款、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是银行的立身之本,同时也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2009年5月,我市财政部门负责同志和“金融寡头”在同一个主题的座谈会上,一致表态并付诸实践,鼎力支持试验区建设。金融支持农村改革发展的“路线图”越来越明朗。

的确,农村改革试验需要的是真金白银,不是空头支票。改革需要的,是苦干实干;人民需要的,是具体行动;建好试验区,做好八篇文章、实现六个突破,接下来需要金融部门把这些好的理念、好的思路、好的办法,化作切实可行的措施、真抓实干的行动。正如王铁所言:这是大家共同的事情。只有大家携起手来,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无愧于在这里当过行长、当过局长……

一年来,在试验区这个大舞台上,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基层干群的创造力迸发,大胆地改,努力地试,勇敢地闯,多措并举,县域新增存贷比例显著提高;捆绑整合,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底层突破,农村“草根”金融跨越发展,金融创新增添了发展活力。目前,全市建立村镇银行2家,农村合作银行3家,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279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市级担保集团注册资本达到4亿元,各县区担保公司资金规模均达到1亿元,农户资金互助合作社资金总规模达到3.5亿元;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占新增存款的比例达73%。

与此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农业的生产效益在提高,农村的发展在加快,农民的幸福指数在攀升。“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降甘霖,让农民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息县项店镇政府秘书王俊杰告诉记者。项店镇种粮大户、魏寨村村民吴松中说:“现在,良种有补贴、收购有保护、还有综合直补,一年比一年收成高、收益好。”种粮大户、朱店村村民张权也说:“是啊,旋耕机、收割机普及了,机械化程度提高了,种地省时省事省力了,一年下来,光(仅)粮食(生产)我就能赚到万把(元)。”

作为全国、全省水稻主产区,去年信阳市粮食总产逾百亿斤,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强,连续第6年创历史新高,为大力推进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是这块“试验田”中,不乏真金和白银的助力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