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秀敏

“来信阳之前,听说过信阳的禁酒令。到了息县,才知道息县还有督查令。”在息县外来客商座谈会上,河南合昌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姚荣取对息县的“督查令”赞赏有加,“有了督查令,我们在投资中遇到的问题就不担心解决不了了。”

息县的督查令被称作“三级三色”督查令。

对县委、县政府的每项工作决策和部署,该县督查局都逐项进行分解,明确具体任务、责任领导、最后完成时限,建立督查台账。对于未按时限要求完成督办事项的单位,分别由县主管领导、县纪委书记、县主要领导,下发黄、橙、红“三级三色”督查令。督查令限定的时间内仍未完成的,分别给予单位主要领导诫勉谈话、党政纪处分、就地免职处理。

“三级三色”督查令是息县以铁的手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产物。

2007年年初,成立不久的息县十届县委决定把转变干部作风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推进全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突破口,而督查工作无疑是转变作风、令行禁止的有力抓手。

息县县委、县政府大刀阔斧地创新机制,在督查机构设置上给予高配。整合县委、县政府两办督查室、县纪委优化办效能室、县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督导组职能,成立专门的督查局,局长兼任县纪委副书记。为了使督查工作卓有成效,县委、县政府还将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督导组由原来的临时机构变成督查局的常设机构,并配备督查用车4辆、测酒仪6部、摄像机5部,所有经费财政全额预算供给,使督导组、督查局工作人员能够高频率出动,始终保持高压的督查态势。

息县督查局一成立,就“大权在握”。县委、县政府对县督查局赋予了多项特权,使其拥有参会反馈权、明察暗访权、表扬批评自主权、责成建议权、实绩考核打分权、末位淘汰权、协调调处权等。督查令,则是这一系列特权中的“杀手锏”。

“几年来,我们共下达了黄色督查令27起、橙色督查令1起,针对的都是招商引资项目遇到的急难重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目前,还没有启动过红色督查令。这既是督查令威慑力的体现,又是息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成效的佐证。”息县督查局局长何中昌如是说。

“三级三色”督查令还使“限时办结制”得到了有效落实。对重大决策、领导批示件办理和行政审批事项一律做到“一周办结制”。省、市领导的批示件在息县及时办结率都是100%,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办结率在50%以上。

督查令令行禁止,使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的氛围更浓了,环境更优了,风气更正了。2009年,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考评中,息县被授予“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在全市作风建设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考评中,息县名列全市第一,被市政府嘉奖。息县督查局在2009年度分别被省委办公厅,市委、市政府授予“督查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编者按 近年来,凡到过息县的人,大多都会为息县工业集聚区的快速膨胀和企业的规模赞叹不已。息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来自于息县县委、县政府打造经济发展平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懈努力,其中,结合实际、注重实效、独具特色的督查工作就是这一巨变的“利器”之一。本报从今日起,推出介绍息县督查工作的系列报道,以期对情况相近的地方、单位和部门能够有所启发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