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建成速生杨基地、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油茶园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迅速带动文殊乡、仙居乡、弦山办事处、槐店乡等流转土地达2.5万亩、水面2000余亩。通过土地流转,转移劳动力1100余人。目前,这两个公司常年用工500余人,临时用工800余人,加快了非农化进程,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全国种粮大户刘正礼租赁本村土地2800亩,代耕代种6000余亩。他利用自己的3台收割机、2台插秧机、2台旋耕机进行小规模经营,年收入80万元,解除了100余户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便利了农业技术推广,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建设了占地2700平方米的标准化育秧温室1座,购进播种机1台、秧盘10万张、育秧架700个,实行机械化育秧,预计年实现育插秧总面积6000亩。

据统计,光山县农民土地流转后,每亩土地可以实现350元左右的租金收入,有的土地流转收入甚至更高。另外,农民还可享受国家每亩各种补贴约100元,外出务工还可以收入上万元;即便不外出务工,企业和外来业主通过租赁土地,也为本地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民从原来直接的生产经营者,变成为企业和外来业主打工的农业工人,每年人均可收入近万元。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记者在采访时,上官岗村支部书记刘正双感慨地说:“土地流转让我们的一切都‘活’了起来!”

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土地流转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建立和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可以使农民更充分地参与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成果,盘活集体土地资产,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

创新机制 让小田变大田

切实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是我市推进土地流转的一个有效手段。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达到197个,基本形成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所、村有网点”的三级流转服务体系。

——平桥马氏茶叶合作社于2007年7月成立。它发展至今,合作社社员已从最初的10几户发展到530户,拥有专业工程师3人,茶园面积1.8万亩,固定资产1200万元,与270多户茶农签订了茶叶购销合同。同时该合作社还在5个自然村设立定点收购站,采取“一分散六统一”的经营模式,即“分散种植、统一培训、统一收购鲜叶、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办了五期培训班,培训了1200多人,涉及了两个县区,走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今年春茶生产期间,茶农户均增收1500元。通过茶叶合作社,统一了品牌,统一了销售,占领了市场,提高了效益。

——淮滨县固城乡拥有许多粮食加工企业。试验区建设以来,在乡党委、乡政府的组织协调下,由富贵粮油、丰收粉业等8家民营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了“河南省金贡仓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从而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出资、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经营的“金贡仓”模式。该乡党委书记黄占魁告诉记者,成立“河南省金贡仓农业综合开发公司”以后,政府的参与提高了土地流转的公信力,可以更好地利用开发公司的雄厚资金,合理转包土地。这样既可以解决个人承包大面积土地资金不足及仓储、运输等一系列的难题,也可为公司承包流转的土地进行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保障,真正做到了企业有收益、农民得实惠。通过打造“金贡仓”这一土地流转新平台,目前,该公司已流转承包土地1.5万亩,涉及全乡6个地界相邻的村、1948户农户,其中,该乡的白布、何湾、赵湾、黄岗等村,已流转土地37695亩。黄占魁告诉记者,通过这种形式流转土地,每户农民每年至少增收1万元,每个企业每年至少增收100万元,农业增产产生的效益更为可观:乡里一下子多出来3万亩耕地(其中路渠1.19万亩、平整废弃的村庄5000亩、净增耕地1.3万亩),同时,从增加收入、节省成本、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至少可以增加29%的粮食产量。

土地流转后,有力地助推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发展。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12.2亿斤,占到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1/10强,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办土地信用合作社206家,建立土地流转中心197个,流转土地总面积达到769万亩,是试验区建设前的7倍,其中耕地362万亩,占总面积的40%;林地345万亩,占总面积的43%,另有水面46万亩,其它1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