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掬起一捧淮河水那样的情深意长,俯看一回大别山莫不是豪情万丈,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信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有人这样解释信阳的山水美,说信阳山美,有鸡公山;水美,有南湾湖。信阳山美水美是无数革命烈士鲜血浸润的。的确,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革命遗址比比皆是。从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到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从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到金刚台红军洞群,其革命历史遗址479处,这些景观遍布于群山之间。使人走进信阳崇山峻岭,就能感受到群山奔涌、残阳如血,到处是景观,矗立的烈士墓碑让人心灵净化。
“这些景观其实是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发扬光大。置身红色沃土,争当红军传人。”信阳市委书记王铁不无自豪地说。信阳党政军领导把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改进教育形式,作为新形势下开展国防教育的有效措施。他们筹集资金,建立基地。近年来,信阳市先后筹集7000多万元,建起了信阳红军广场,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整修了罗山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光山王大湾会议旧址,商城金刚台红军洞群等120多处革命遗址。并组织人员挖掘整理有关资料,充实到各个纪念地展厅。依托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鄂豫皖苏区革命首府纪念馆等场所开辟了国防教育基地51个。这些基地及景观都是教育的好课堂,让人抚今追昔,以史为鉴,借史明理。信阳是老区,经济并不发达,建红色景观的政治意义不亚于经济意义。在这一点上信阳市各级领导思想统一,认识一致:再穷不能穷国防教育,“双拥”工作永远是一把手工程。
红色资源挖掘出来了,要让全民从深厚的历史积淀中透析优良传统和思想精髓,感受到优良传统的时代精神。全民教育需要全社会联动,要让“红色氛围”影响到每一个人。市、县(区)、乡(镇)利用清明节、“八一”、“十一”和国防教育日等重大节日,组织开展祭扫烈士陵墓、瞻仰英雄塑像,参观革命纪念馆等活动,缅怀先烈业绩。请老红军、老八路讲述战斗经历,在当地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开设国防教育专栏。拍摄了《心动岁月》、《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红色电影,电影均在全国公映,收到了良好的传统教育效果。成功举办了“许世友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以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为契机,举行了徐海东大将纪念邮票首发式,组织慰问红军老战士等活动,营造了“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信阳红军广场,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年合唱团高亢地唱着红色革命歌曲,迎来初升的太阳……
“革命歌曲唱起来,革命故事讲起来,革命书籍读起来,革命传统传下去”,是信阳市广泛开展“倡导实践,弘扬红色传统”的一项活动,以此铸就人们的人生价值导向和政治灵魂。信阳市委宣传部和军分区政治部为抓好民兵政治教育的落实,编写了民兵政治教育“四字诀”,“国防教育三字经”,更新教育内容,使民兵的眼界高起来。革命老区的红色沃土打造出民兵英模人物的成长环境,在这块土地上弘扬优良传统已成为时代主题,这里有着英雄的土壤,还有阳光雨露,让人欣喜地看到民兵英雄模范群体的脱颖而出。
1998年11月29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彭家湾镇的女民兵赵海菊,在当地的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勇救战友,舍生赴死》的报道,深深震撼了她的心灵。这篇报道说,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第一大学三中队学员,信阳籍的陈心良奉命和其他学员一起销毁过期火药筒练习弹发射筒的火药,在铺撒火药带的过程中,发生了意外,火药突然发生燃烧。陈心良为救战友,不幸牺牲。一个年轻的生命用赤诚肝胆诠释了壮丽人生,在家乡的土地上竖起了一座引以为骄傲的丰碑。纯洁的情感产生于被感动的那一刻。赵海菊看了这篇报道,哭了。她为这个年轻生命的早逝而惋惜,为家乡有这样的优秀儿女而自豪。赵海菊决定照顾陈心良的父母,庄严的承诺来自一种坚定的信念。她来到陈心良家,对陈心良父母说:“你们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要相信党和政府,相信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人会关心和支持你们,会有人替心良尽孝道的。你们的晚年生活是不会寂寞与孤独的。往后,我就是你们的女儿,会像心良一样照顾你们,孝敬你们。我会像你们的亲生女儿一样经常回家看望二老的。”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赵海菊用真心的爱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拥军歌,她也因此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称号。
2005年8月8日,第9号台风“麦莎”袭击青岛,一名正在崂山海滨广场防浪坝观看海浪的女青年,突然被一个巨浪卷入海中,瞬间不见人影。情况万分危急。面对十多米高的海浪,围观者近千人没人敢下海相助。当时正在附近散步的信阳籍外出务工民兵魏青刚发现险情后,冒生死危险,先后三次跳入海中,与波涛汹涌的大海进行生死较量,终于把女青年救上岸。鲁豫两省分别授予魏青刚“见义勇为民工英雄”、“舍己救人优秀民兵”荣誉称号。成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第一人。
近年来,信阳市涌现了以赵海菊和魏青刚为代表的民兵英雄模范人物群体。他们是“中国农村新闻人物”民兵连长王刚,“全国劳动模范”民兵教导员张清刚,“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民兵连长刘文新等。据不完全统计,信阳市八县两区先后有46名年轻人受到国家和省级表彰,有327名年轻人受到市、县级表彰,他们用实际行动为革命老区赢得了荣誉,同时也树立了新时期年轻人的良好形象。
信阳市所涌现出一个庞大民兵英雄模范群体,既有红色资源潜移默化的效果,又有“双拥”工作的功劳。
营造“双拥”浓厚氛围,增强全民“双拥”意识、国防意识,是信阳市的一大特色。信阳市每年都举办一次全民国防知识电视大赛。每年国防教育日活动,信阳市党政领导都坚持走上街头,参加宣传活动。第四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信阳市举行了大规模的“爱中华、奔小康、强国防”主题签名活动,从市里主要领导到普通公民,全市有50多万人参加了签名活动。平时信阳烈士陵园和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为主体的51个国防教育基地全部向军人和青少年学生免费开放,近5年来参观和受教育的有500多万人次。信阳市坚持把国防教育作为“双拥”工作的基础工程来抓,纳入全民教育体系,促进国防教育经常化、制度化。通过各级党校培训、组织领导干部过“军事日”等形式,加强领导干部国防教育。各县区每年都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国防教育报告会,增强干部群众的国防观念。信阳市各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都将国防教育列入了教学大纲,普遍设立了国防教育副校长、国防教育知识教员、国防教育校外辅导员、国防教育联络督导员的“一长三员”,开设了国防教育课,不断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
与此同时,王铁还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宣传各行各业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模范事迹,坚持每年组织一次“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十佳单位和十佳个人”评选活动。积极营造全市上下支持国防建设的浓厚氛围,调动了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武装工作和“双拥”工作的积极性。
播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喜悦!
战争年代,“我为亲人熬鸡汤”;和平年代,驻地处处似故乡。信阳的拥军曲,比那鸡汤更浓、更香……
2008年1月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上,信阳市一举获得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全国爱国拥军模范4个奖牌,实现了这一奖项的“大满贯”。当年7月,王铁又被济南军区表彰为“党管武装的好书记”。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信阳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始终把国防建设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不断带领全市广大军民,大力弘扬光荣传统,在克服薄弱环节中求突破,在讲究实效中求发展,在不断创新中求提高,积极开展“双拥”创建。
针对创建活动的具体情况,信阳市明确提出了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宣传到位、落实到位和督察到位的“五个到位”要求,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法规制度、服务网络三项体系,为“双拥”工作再上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信阳市主要领导大到规划制定,方案落实,小到连队建设、协调关系,都亲临指挥,身体力行,并多次对优抚安置、驻军营区建设等“双拥”事宜作出重要批示。
市委书记、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王铁说:“履行党管武装职责,不仅要当好第一书记,更要时刻为驻军官兵动真情、解难题、办实事。”基于这些认识,王铁和信阳市军民把过去并肩作战的深情厚谊化作爱国拥军、拥政爱民的实际行动。
信阳是革命老区,经济不够发达,但面对军分区、县(区)人武部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王铁的态度却鲜明而坚定:“人武部建设不仅是军事机关的事,更是全市各级政府的事。军分区、人武部建设更需要地方党委、地方政府的投入,出手就要抓到位。”很快,军分区、人武部新营区建设纳入到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整体工作规划,他们在土地划拨、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关心和支持。军分区新营区建设所需的120多亩土地,以全市最低的价格成交,仅此一项军分区就节约经费1000多万元。
不仅如此,潢川、固始、淮滨、息县等县人武部新营区建设也开始筹划。情到深处办法多。为改善军分区战备、训练和生活条件,信阳市财政每年预算都为军分区预留专项经费。市里还就人武部全面建设达标、民兵教练员配备、训练基地维护等问题专门出台了政策规定,市、县两级拨专款用来解决民兵教练员工资、训练基地维护等问题。
驻信阳部队进出道路、供水用电等方面一直存在不少难题,在信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的直接过问下,市里先后拿出千余万元经费,为部队整修道路,铺设供水管道,架设水塔,改造用电线路等。
2009年年初,某集团军副军长卢长健找到王铁,反映所属驻信阳的一个团迁建,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启动资金一时到不了位。王铁得知情况后说:“信阳是拥军大市,在支持部队建设上从不含糊,先借给你们1000万元把工作开展起来,待资金到位了再还就行了。”卢副军长紧紧握住王铁的手,激动地说:“王书记,有了你这句话,我心里就有底了!我代表部队官兵,向你说一句话:‘感谢’!”
改革不忘国防,致富更重拥军。在党管武装和“双拥”工作的问题上,王铁始终强调务军才能强武装,有备才能无患。“双拥”工作融合才能发展,倾情才能尽责。做好国防和军队建设及军事斗争准备工作需要热情、激情和真情。要满怀热情尽责,充满激情尽责、饱含真情尽责。因此,信阳市委书记和市长,被驻军官兵亲切地称之为“拥军书记”、“拥军市长”。
2006年12月25日,驻信阳的某工兵团特别热闹,第三批赴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在这里成立。王铁和郭瑞民等市领导亲自参加成立大会并致辞祝贺。
部队去国外维和,是扬我国威军威的大事,市里领导亲自协调成立维和部队相关事宜,亲自负责解决相关问题,并在维和部队成立的当天,向维和部队送去了25万元慰问金。前来出席成立大会的国防部、总参谋部领导高度评价信阳市领导,盛赞信阳不愧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和全国双拥模范城获得者。
“双拥”无小事,件件总关情。信阳市主要领导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完成。“人民解放军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他们的光荣形象和英雄本色受到全市人民的爱戴和赞誉,大力支持、关心部队建设,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贯’为契机,加大拥军优属工作力度,用更高的标准做好‘双拥’工作。”王铁铿锵有力的讲话代表了大家的意思,温暖了子弟兵的心。
凡是与兵相关的事情,对信阳市委领导来说都是大事。部队执行重大任务时,市委领导更是十分重视。2008年年初,信阳市遭受特大冰雪灾害,在驻信部队积极参加抗雪救灾和灾后重建期间,市领导带着对驻信部队的感谢与敬意,多次看望慰问支援抗雪救灾的一线官兵,送去近10万元的慰问金和猪肉、羊肉、鸡蛋、啤酒等慰问物资,并加入到抗雪救灾大军中去,以他们的实际行动感谢部队对地方建设的支持。
此后不久,四川汶川地震,驻信阳6支部队万余名官兵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紧急开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前线。对此,信阳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和军分区领导高度重视,为部队提供价值74.5万元的方便面、矿泉水、火腿肠、饼干、咸菜和手套、口罩及各种钢钎、绳索、编织袋等部队急需的生活物资和抢险救灾物资。
市领导召开“支援保障驻信部队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座谈会”,并深入到留守部队走访慰问,现场办公,尽最大力量为抗震前线的驻信部队解决实际问题,解除后顾之忧,当好坚强后盾。前线抗震救灾正在紧张地进行,王铁亲自带领慰问团亲赴余震和危险仍在频频发生的四川地震灾区,专程看望慰问参加抗震救灾的一线驻信部队官兵,并赠送慰问金65万元,还为抗震救灾官兵送去了总价值16.2万元的信阳土特产等生活物资及慰问信。
在每批赴川抗震救灾部队凯旋时,信阳市都举行了盛大仪式,王铁、郭瑞民等市里领导率队亲临火车站迎接,并出席欢迎仪式。
信阳市拥军还注重创新,粮食部门在全省率先取消军粮县级自筹,实行统一配送,使全市八县两区驻军吃到了省级统筹采购的军粮,每年义务为部队送粮200多万公斤,并承担了10余万元的运费、装卸费。
供电部门统一划定部队营区为一级用电单位,还为部队减免电力工程等费用450余万元。
教育部门按照“就近、就好、优先照顾”的原则,把驻军部队划入全市最好的学区范围,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择校费,就读高中的计划外培养费统一减收三分之一,年均解决300余名部队干部子女择校就读问题。
电信、联通信阳分公司投入资金380余万元,帮助驻军改善通信条件,解决了军分区“四网合一”建设问题,免费在部队营区设立7个电话亭,安装了337部电话,被部队官兵高兴地称为“拥军电话”。
信阳市交通、公用事业部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补助资金1500余万元,先后对通往驻信部队营区、训练场的近20条进出道路进行了改扩建和全面整修,为部队官兵的训练生活提供了便利。
战争年代,信阳人民为了部队能打胜仗,他们献出了自己能献出的一切。如今,依然能看到不亚于当年拥军支前的一个个感人场面:军地领导共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大计,房地产开发商把黄金地段让给部队建训练场……让人感到欣喜的是,由于信阳市领导的创新理念,使如今的“双拥”工作充满了生机。
公、检、法、司等部门开展了法律拥军,各县(区)法律援助中心设立“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工作站”,对军人军属提供司法援助和必要的生活救助。潢川县还在全省率先开通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148”热线,为维护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开辟了又一新的途径。
卫生部门对优抚对象实施医疗优待、医疗费用减免制度。市中心医院对功臣模范和因战因公致残、患有严重疾病的企业军转干部每年免费进行一次体检。
组织、民政、人事和劳动等部门克服困难,圆满地安置了军队转业干部,军队离退休干部和退役士兵。
对退役军人和无工作随军家属实行各项专业技能免费培训。公安部门近年来为部队30余次较大规模军事任务进行了交通安全保障,做到了万无一失。
社会窗口单位均设置有“军人优先、优待”等标示牌,火车站、汽车站专设“军人候车室”和“军人绿色通道”,24小时对过往军人开放,辖区所有旅游景点对军人、军车一律实行免费,让人们随时随地感受到拥军氛围。走在这种拥军氛围中,让人感到人人在高唱拥军歌,这情暖绿了鸡公山,这歌唱红了满城的玫瑰花。
近年来,政策拥军、行业拥军、科技拥军已成为信阳市拥军工作的主旋律。社会各界群众对驻军官兵更是饱含着血浓于水的亲情,拥军优属事迹层出不穷。每逢重大节日和部队重大活动,信阳的群众都踊跃慰问驻军,以联欢活动、联谊赛等形式向子弟兵表达最诚挚的关爱和敬意。“拥军模范”、平桥区民营企业家胡爱琴,多次向驻军部队捐赠文化体育器材,在部队传为美谈。2009年,多个部队跨战区演练先后经过信阳境内,沿途县区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县区主要领导率团慰问拉练官兵,并赠送价值15余万元的慰问品;老区人民像当年迎送红军那样,敲锣打鼓,端茶送水,使官兵十分感动。事后,演练部队送来了由官兵自发组织书写的感谢信,赠送了“军民情谊谱新篇”的锦旗。4年来,信阳市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和群众团体自发组织走访慰问。军民联欢、联谊球赛等活动近500次,向驻信阳部队赠送慰问金、慰问品价值200多万元,信阳市已有为军烈属和部队服务的各类群众组织4600多个,群众性自发拥军活动蔚然成风。
烽火连天,血肉之躯筑起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国泰民安,钢铁战士驰骋经济建设主战场保驾护航,信阳的军爱民情总是那样浓……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官兵们深深理解百姓唱给他们的歌,一支用爱心和汗水谱写的爱民之歌。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他们勇挑重担;在人民群众遇到困难时,他们伸出热情的双手;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他们挺身而出,不惜用鲜血乃至生命捍卫人民群众的利益。驻信阳官兵把驻地当故乡,把支持地方建设作为分内事,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处处有子弟兵的身影。驻地是我家,人民是亲人。
李波是某部警调连的一位班长,一次他在营区门口进行正常巡逻时,发现一个穿着花格上衣的男子手里拿着一把尖刀,光天化日之下追杀一位工商管理人员,李波不顾生命危险上前制止,歹徒气焰十分嚣张,挥舞着手中的尖刀对李波说:“当兵的,咱们井水不犯河水,这里没你的事,少掺和,否则我手里的刀子不认人。”面对歹徒的疯狂举动和工商人员的危险处境,李波没有丝毫退让,他冲上前去利用学到的擒拿格斗技术,很快制服了行凶歹徒。信阳工商局专程为部队送去一面“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锦旗。
鲜艳的锦旗映红了部队官兵的脸庞,他们牢记自己的职责,那就是服务人民,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
今年5月17日,驻信阳某装甲仓库少校干事张宏伟,代表单位参加部队向商城县余集镇迎水村捐赠电脑仪式后,返回途中,突遇一辆地方的大客车翻入路边两米水深的水沟里。张宏伟立即下车,第一时间打碎车窗玻璃,钻入车厢内,全然不顾胳膊及腿部被玻璃划伤,鲜血直流的情况,奋力将8名司乘人员全部救出。
悠悠拥军情,切切爱民心。在这片秉承着革命优良传统的家园,信阳人伴随着时代的脉搏,与驻地官兵一道携手并肩,奋勇前行,在“当好中原崛起生力军、建设魅力信阳”征程中演绎着军民鱼水情深故事,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双拥”高潮。
2007年的夏天,淮河流域出现了50年一遇的大洪水,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危悬一线。军分区领导迅速组织淮滨、息县、固始等地5500多名民兵投入到抗洪抢险中。驻信官兵也积极奔赴灾区,在滔滔洪水面前,在倾盆大雨之中,驻信官兵和民兵们一起手挽手,他们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共解救和转移群众8500多人,加固堤防1000多米,巡堤护堤271公里,为夺取抗洪抢险斗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居住在淮河滩区的700多户群众,每年都要饱受洪灾之患,市领导研究商议,在淮河南岸较高的地段选址建设新村。这年的早春二月,新址热闹起来:数百名官兵背着背包,扛着工具,浩浩荡荡开进到浉河区游河镇三官河段新址。几十台挖掘机、铲车开进工地,新村的奠基工程顺利完工。望着汗流满面的官兵们,村民们燃放了鞭炮,敲响了锣鼓,拉起了“感谢党中央、感谢胡主席、感谢解放军”的横幅。幸福,染红了这春寒料峭二月的天空。
子弟兵爱人民,危难时刻见真情。2008年1月,信阳市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冰冻雨雪灾害。为了抗击雪灾,茫茫白雪中,市领导和驻信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战斗在一起。在整个抗击雪灾过程中,全市没有人员伤亡,没有交通中断、停水停电现象,没有旅客滞留、物价上涨现象。又是一个50年不遇。
2009年2月,历史上罕见的旱情袭击着信阳广袤的原野。全市195万多亩小麦受旱,部分小麦因旱出现黄苗、死苗。灾情就是命令,军分区领导再次吹响集结号,摆兵布阵豫南大地。随着一道道命令发出,一路路“迷彩”大军飞奔而来。军分区党委常委每人分包一个县(区),深入抗旱一线,检查督导各人武部、民兵帮扶队抗旱工作。各乡镇武装部、村民兵营(连)抓住民兵返乡过节的有利时机,迅速组建成立了电力抢修、疏通干渠、麦田浇灌等5000余支民兵抗旱浇麦帮扶队,夜以继日活跃在田间地头。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人民把心窝子掏给子弟兵,子弟兵把青春和热血洒在老区信阳这块红色土地上。爱民、护民、助民,已成为广大驻地官兵的习惯性作风;拥军,爱兵,敬兵,已是全市800万儿女发自内心的举动。
信阳平桥区王岗乡的群众不会忘记,当村庄附近发生山林大火时,是区人武部迅速组织200余名民兵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大火扑灭,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事情大于天。信阳驻军在完成抗雪救灾、抗洪抢险、扑灭山林火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次次当尖兵打头阵,次次都经得起老百姓的检阅。王铁动情地说:“这是一支召之能战、敢打硬仗的好队伍。一有急难险重任务,市委、市政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
信阳是革命老区,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地方非常贫困,由于气候及地理的原因,一些地方经常发生自然灾害。每当自然灾害发生时,信阳驻军就会捐款捐物。至今仍有一部分群众和优抚对象的生活还很贫困,使信阳驻军都深感自己重任在肩。2006年10月12日,某部一台满载着诊断器材、听诊器、陪护椅等医疗卫生设备的汽车,驶进了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村时,该村群众沸腾了,纷纷感谢部队帮助他们援建了一座村级医疗卫生室。
信阳驻军从来都是以实际行动诠释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谱写了一曲曲爱民乐章。驻信阳154医院,为老区人民设立扶贫病房,被老区人民誉为“大别山天使”。医院党委认为,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平年代军队医院就更应该为老区人民多做些实事,多做些好事。为了使家庭贫困的特困患者能够安心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支,他们在住院部的11个科室分别开设“扶贫病房”。患者执县乡(镇)两级政府部门开具的特困家庭证明信便可到医院办理入住扶贫病房手续。医院将根据患者的家庭和病情减免大型设备检查、床位、护理等方面的费用。医院还专门设置了病员自助灶,医院免费为病员提供炉子、菜刀、煤球等。医院自2006年开设扶贫病房以来,先后有800多名特困患者在这里得到了救治,共减免各项费用300多万元。
感激的眼神,动情的话语,军队医院的人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他们想到了“流动医院”。为了向老区人民表达特别的爱,他们抽调一批技术精湛的医务人员,组成义诊医疗队,把两辆面包车改成医疗车,设置消毒室、诊断中心、药房、B超室和手术台等,从此,这支“五脏俱全”的医疗队常常深入大别山的村村落落,为群众看病治病,送医送药,免费上门服务。在行诊中,他们对大别山地区的医疗卫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得知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农民缺乏卫生防病知识,患有各类疑难杂症,少数人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被病魔吞噬了生命。医院为此印发了卫生宣传材料,走到哪里就把宣传材料发到哪里,这一做法,使山区卫生防病知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流动医院成立以来,行程5万多公里,足迹踏遍了大别山区鄂豫皖三省的各个角落。免费为10万多人看病,送医送药价值1000多万元,帮扶乡镇卫生院近百所,为老区人民培养医务人员2000多人,开发新技术100多项,为促进大别山人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驻信阳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参加地方抗洪救灾、扑灭山火、浉河治理、电缆施工和工业园区建设中,出动人员累计10万人次,驻信阳部队、空军一航院先后捐资40万元帮助“八一希望小学”、“蓝天希望小学”改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信阳开展“六城联创”活动以来,驻信官兵积极响应,先后投入500余万元整治辖区环境,栽植各种树木20余万棵,建成花圃、苗木基地1.5万亩,退耕还草2万亩,为信阳市荣获“国家级旅游城市”称号和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中有你——你是我生命乐曲中那一首瑰丽的篇章;你中有我——我是你茁壮成长时那一方不竭的沃土。“心”之长城,历久弥坚……
“双拥”是一首和谐曲调,“双拥”是一首优美的乐章!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全市8个县有5个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3个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60多万贫困人口中,优抚对象就占了近三分之一。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信阳地区的“双拥”工作面临更大的问题。
信阳市委、市政府迎难而上,在难点问题上,努力做到四个突破,即落实政策有突破,科技拥军有突破,安置工作有突破,拥军优属有突破。他们做到了这四个突破,靠的是在机制上进行创新。
从2007年起,信阳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军地互办实事工程,每年军地双方各为对方办5件实事。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形成政府文件,坚持做到长效机制、资金投入、双向关爱三个到位,使军地双赢格局更加明显,军地关系更为密切。目前,以“双拥路”、“连心桥”、“双拥林”为代表的一批军地互办实事工程成果已成为信阳新景,为“魅力信阳”增添了魅力。
此外,驻信部队还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双拥”工作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市委有决定、人大常委会有决议、政府有规定、政协有提案、驻军有公约、行业有制度,上下衔接,综合配套的“双拥”政策体系。尽管老区较穷,但再难不能难了部队,信阳市注重“双拥”工作的财政投入,是信阳市创建工作的另一亮点。
有这样一组数据:2005年以来,信阳市先后拨出专款2700余万元,最大限度地帮助驻军改善战备、训练、执勤和生活条件。近年来,千方百计安置了近200名随调家属及随军家属就业。同时,针对当前随军干部家属指令性安置难度越来越大的实际,还坚持每年由市财政拨付专款,对信阳市驻军524名无工作的随军家属按时足额发放生活补助,从未间断,并于2008年1月起提标60%,四年来累计发放补助费近300万元。为支持部队科技练兵,近年来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向驻信部队赠送了总价值200余万元的电脑、打印机、背投和等离子彩电等电子产品……
看到这样的数据,让人耳边回响起那首歌:八月桂花遍地开……
在战争年代就唱响的这首革命歌曲,老区人民现在仍然爱唱。这里有贫困村,还有贫困的军烈属。老区人民不富裕起来,子弟兵脸上挂不住,而“光荣之家”应该早日变成“小康之家”。于是,军分区、人武部系统和驻信官兵广泛开展了“双帮扶、双促进”活动,即每一个乡镇(办事处)武装部和驻军团以上单位,制定帮扶一个扶贫工作重点村;每名专武干部、民兵骨干和团以上干部,包扶一户贫困军烈属;通过开展帮扶活动,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军政军民团结。这项活动的开展,在地方党委、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驻信部队与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35个贫困村变成了文明富裕村,228户贫困军烈属走上了致富之路。一位在外当兵的战士寄信回来说:封封忙报平安,多亏你们帮扶咱,帮完生产帮致富,光荣人家笑开颜……
俯拾皆是豪情,处处都是挚爱。这情和爱是从求实效、创实绩出发,让“双拥”工作步调一致,节拍合一。2007年7月,部队在淮河沿线抢险,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子弟兵,淮滨县电信局专门在抗洪大堤上安装了43部免费电话,供抗洪官兵使用,固始县成立了由67辆出租车组成的“拥军出租”,凡解放军官兵一律免费乘坐,息县在抗洪大堤附近设立了9家“军人免费”餐馆,24小时为抗洪官兵免费供应热茶、热餐。信阳市110家个体户自发组成10个慰问团,分赴抗洪一线,给官兵们送去了西瓜、矿泉水、饮料、水果等。信阳人民对驻军官兵饱含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军爱民,民拥军,鱼水情深,高歌颂唱!
“双拥”共建,双向奉献,共谋发展,互利双赢。这是军地双方互相遵循的发展理念,事实证明,这种发展理念是可行的,是值得推广的。
部队展现的纪律、奉献、牺牲、敬业等,对地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新形势下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近年来,随着“双拥”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军人精神的感召下,信阳市也涌现出好军嫂冯丽,巾帼拥军先进个人张新梅,30年如一日默默照顾烈士父母的退伍军人王克华。近年来,信阳籍战士有3400余人被评为优秀战士,2300余人立功受奖。一位立过功的战士说得好:“我是老区来的,是大山的儿子,我要对得起那块被鲜血染红的土地!”
他的话说明了一切,他的话也把我们带到了战争年代,让我们的耳边响起那首歌: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树起来,张灯又结彩,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愿这首红色经典歌曲,在信阳这块“双拥”圣土上,越唱越响。
(作者系市委常委、信阳军分区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