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张继峰)为了积极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今年以来,市文明办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积极推进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工作,全市各级文明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建设了247个村文化大院(文化室),修建道路149公里,打井190口,积极帮助乡村整治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制定村规民约,开展创评活动,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强化领导,制定措施。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市文明办提出要在全市积极开展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工作,大力加强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成为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此,市文明办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通知》和《信阳市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考评办法》,提出对结对帮扶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对不参与帮扶工作,不落实帮扶任务的文明单位,要撤消其文明单位称号;要求各文明单位必须在帮扶村悬挂结对帮扶匾牌,进行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并在文明单位复查时,由帮扶村出示帮扶内容证明,提供帮扶匾牌和文明卫生户匾牌照片。

培育典型,示范带动。为了扎实做好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工作,市文明办组织开展了结对帮扶工作巡查观摩活动,每县区观摩2个结对帮扶村,各县区文明办主任和帮扶单位负责人一起参加,现场点评工作情况,交流帮扶经验,现场打分,评选出10个结对帮扶先进单位。这项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结对帮扶工作和文明长廊建设,在文明单位中产生了积极反响。

发挥优势,各显其能。各文明单位按照“锦上添花、培育亮点”工作思路,深入农村调查研究,选择了国道、省道沿线,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创建工作基础的村作为结对帮扶村,并根据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确定帮扶内容,精心选择帮扶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