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的科学命题,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应该遵循的指导方针,为推动我市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从发挥信阳红色革命老区、经济充满活力、战略地位重要等地域优势的层面上,推动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应在强化责任、拓宽思路、提高成效上下工夫。

一、弘扬优良传统,顺应发展大势,不断强化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责任。

信阳作为革命老区,人民群众对国防和军队有着深厚的感情,坚持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统筹信阳全面建设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手抓、两手硬”,才能更好地推动魅力信阳建设。

(一)坚持党管武装。党管武装,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推动新形势下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作为革命老区,过去我们曾为这一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今天在坚持党管武装问题上,更要做到“三好”:一是强化好意识。意识决定行动。党管武装意识强不强直接决定党管武装落实好不好。要明确党管武装是政策规定,是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的体现,无论形势任务如何变化,党管武装的观念不能变化、力度不能削弱、工作不能间断,确保武装工作始终处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二是履行好职责。党管武装是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党政主要领导的岗位职责,第一书记、第一政委作为党管武装的“第一责任人”,要充分发挥总策划、总协调、总指挥的作用,为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领导保证。三是落实好制度。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既要靠“一班人”抓,更要靠制度管。要抓好双重领导、双向兼职、党委议军、党管武装述职等制度的经常化、规范化,防止走形式、搞变通,用制度的严格落实,推动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突出大事大抓。推动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高标准抓好落实,一是认识要到位。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同为魅力信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密不可分。只有把二者协调一致起来,才能做到建设发展的步伐更统一、力量更凝聚、工作更合拍。二是统筹要科学。党委、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国防因素,不能顾此失彼,使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陷入武装部门“一头热”的尴尬境地;军事机关要自觉把国防建设纳入信阳经济社会发展“总盘子”,不能自行其事,做到练兵与用兵、用兵与富兵、富兵与富民的高效统一。各级要从魅力信阳建设的全局出发,科学确定国防与经济建设布局,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是措施要得力。做到议事有位置、干事有氛围、经费有保障、落实有依据,把落实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法律法规的情况纳入人大、政府和政协的监督范围,定期组织军地联合执法检查组,对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促进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三)强调军地合力。一方面,作为军分区系统,要发挥好桥梁纽带和参谋助手作用,向地方党委、政府主动汇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民兵预备役工作的方针、原则和上级军事机关下达的指示、要求,争取挂号;主动汇报驻军需求、重大军事活动、国防建设工程和民兵预备役工作的重大问题,争取支持。另一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在经济建设中贯彻落实好国防需求,着眼“市场”、“战场”的需要,经常深入驻军部队,紧紧围绕制约国防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及时了解国防建设之所需、之所急,形成上下协力、军地协作、职能部门协同建设国防的工作机制,保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衔接、同步发展。

二、紧贴形势任务,积极探索创新,勇于拓宽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打赢未来什么样的战争、怎样打赢未来战争”两个基本问题,乘势作为,创造性地加速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抓好理论先导。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推进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深化,我市市场经济和各项改革事业的全面推进,给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带来许多崭新问题,例如,劳务经济的蓬勃兴起,使征兵对象的流动性大大增加,怎样解决民兵的在位率、专业对口率问题;后备力量建设正由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向应对多种威胁转变,怎样提高民兵队伍“双应”能力问题、怎样发挥好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中的参建参治作用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军地双方,特别是军分区系统,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打得赢”、“不变质”的总要求,集中力量进行研究,寻求有效对策,形成破解制约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举措,开创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新局面。

(二)搞好统筹规划。推动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涉及军队与地方,衔接国防与经济,关联平时与战时,是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统筹规划在先,搞好顶层设计。要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平时与战时、综合与专业、体制与机制的关系,把国防建设纳入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管理,纳入人大、政协执法检查和巡视内容,确保通盘考虑,同步推进。要以形成体系作战能力为目标,用国家武装力量“一体化”建设要求统领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打造战时前方作战、后方防卫互为补充的力量体系。要依照“合成、精干、高效”的要求,把国防动员体制与抢险救灾体制统一起来,建起军地兼容、平战一体、互联互通的国防后备力量指挥体制。

(三)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为推动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市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六城联创”硕果累累,这为在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上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按照军民融合的理念,推动我市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国防教育上要融入。用好用活信阳红色资源,通过军地联教,把国防教育融入社会教育体系,合力组织。二是资源配置上要融汇。树立国家利益指导下“大武装”、“一盘棋”观念,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另外铺摊子、能依托军队发展的就不另起炉灶,尤其在军民通用领域内,加大人才联合培训、互相交流、共同使用的力度,实现人才的共享共用,形成军地互促的国防资源配置体系。三是制度机制上要融通。军民融合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就要改变以往的军民分离的体制,抓紧制定出台相关的法规制度,努力实现军地双方由友情帮助向责任义务、无偿支援向互利共赢、被动传承向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从而使军民真正地融合起来。

三、锁定质量效益,狠抓末端见效,努力提高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成效。

质量效益原则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检验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尺度。推动我市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规格越高越好、摊子越多越好,关键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在质量效益上见成效。

(一)突出“军”字建队伍。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战略地位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加之境内水库星罗棋布、淮河洪涝灾害频发,这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民兵预备役具有亦兵亦民的特点,但信阳民兵队伍建设必须咬定“军”字不放松,要着眼后备力量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按照“精干实备、双应一体、综合多能、反应快速”的建设目标,深入贯彻省军区“焦作会议”精神,推广普及我市民兵建设调整改革试点经验,从“规范建设标准,服务任务需求,提高‘双应’能力”切入,进一步规范加强民兵应急维稳队伍建设,切实把处突维稳、防汛抢险、森林防火、抗震救灾等专业分队编实建强,实现基干民兵由数量规模型、人力密集型向质量效能、技术密集型转变,确保遇有情况能够随时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二)锁定“实”字抓训练。军事训练是后备力量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实践活动,是提升战斗力的主要途径。一个不能产生战力效益的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没有意义的。民兵预备役具有“寓军于民”的特点,抓好军事训练,必须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大抓军事训练,大力推进转变”的指示,采取军地齐抓共管的办法,在“实”字上下真功,摒弃“走步子、喊号子、抡棍子”的“老三样”训练套路。要按照“战时能应战,平时能应急”的要求,根据担负的任务,立足最困难最复杂情况,本着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担负什么任务,就训什么课目的原则,狠抓岗位练兵、挂钩联训、“接口、补差”训练,提高训练层次和质量;要建立训练通报制度,把训练态度、成绩与参训人员所在单位的提拔使用、评功受奖相挂钩;要制定相关法规制度,以硬性措施解决“抽人难”的问题;要建立抓训练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检查评比、考核评估、奖惩激励的措施,破解困扰训练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

(三)盘活“用”字搞援建。维护一方平安、造福一方百姓是民兵预备役的重要职责,也是衡量民兵组织能否真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根本标准。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减速与我国周期性调整因素叠加重合,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不断增加的情势下,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既发挥好他们在维护稳定中的卫士作用、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的突击队作用,又发挥好他们在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走好战斗力与生产力“双赢”的发展道路,达到在用兵中练兵强兵的目的,实现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为实现“三大跨越”,推进“三大建设”,当好中原崛起生力军,加快魅力信阳建设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