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征 成兆本
这几年,息县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强化引导,结合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掀起了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的高潮。探究其促进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工作的经验,有如下特点——
领导的重视和关心,解除了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的后顾之忧。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乔新江每次深入息县检查指导工作,都为大学生村干部鼓劲。息县县委书记张富治多次鼓励大学生村干部大胆创业。息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杰多次到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基地检查指导工作,切实为大学生村干部协调解决实际困难。现在,该县的大学生村干部如果上项目,可以在注册登记、税费减免、项目审批、场地安排、资金借贷等方面享受到一系列优惠政策,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学生村干部张宗敏牵头成立的东岳镇春晖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发展到59户,种植大棚面积420亩,实现年产值800万元。
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凝聚起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的活力之源。孙杰认为,“机制,是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的支撑。”息县县委组织部狠抓了以下几方面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一是宣传引导机制。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先进典型,同时举办演讲比赛、开展征文活动、创建创业QQ群等,为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张陶乡大学生村干部李强发挥植保专业优势,牵头成立创业合作社,有力服务了农业生产。二是教育培训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指导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干部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创业思路和运作流程,增强创业能力。岗李店乡大学生村干部许鹏牵头成立“息县华鸿甘薯专业合作社”,尝试“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的模式,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带动1.2万户薯农发展优质红薯种植,户均增收近5000元。三是结对帮扶机制。依托特色农业人才示范基地建设,多层次、全方位提供帮扶,创建县级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园10个。
服务的跟踪与全面,提高了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的成功率。息县县委组织部根据大学生村干部的创业意向,全程跟踪,不间断地提供服务,力促大学生村干部顺利实现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干部采取合资、入股等形式,与有成熟运营模式和营销经验的农村经济能人“捆绑”在一起,尽快熟悉掌握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有效缩短了创业过程;加强后期跟踪服务和指导,指导大学生村干部正确投资,扩大规模,降低风险,促进科学发展。去年3月,小茴店镇大学生村干部郑梦洁率先成立的强大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养殖户发展到120多家。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目前,该县有93名大学生村干部已经落实创业项目,初步形成了一批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等覆盖城乡的特色农业创业项目网络,犹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田上的一道青春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