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公布。与之前相比,新版增加了260个药品。但近日有媒体报道,这些新药中,已有30多个品种的价格出现上涨。而涨价时机,大多数集中在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前后。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我国,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由政府定价,未进入医保目录的则由企业自主定价。而当药品进入医保目录后,企业的自主定价就将转为由价格主管部门定价。但由于工作量的原因,对新进入的药品,国家发改委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全部调查清楚。结果,就变成了企业向所在地物价部门登记备案,国家发改委再参考各地招标价格。
因此,在每次增补医保品种讨论的时候,一些企业都会派出大量人手四处公关,以探知自己是否能入选最终的医保目录。当一家企业获知自己的产品入围后,便会马上填写一个表格,列明涨价的原因,向当地物价部门进行价格调整的备案。涨后价格如获得认可,企业便以此为据到各地参与药品招标。如果在某几个地区,这个上涨以后的价格不被认同,企业干脆放弃这几个省的招标,以维持其上涨后的高价。用这样的方法操作半年或一年后,发改委看到的价格,就变成了企业上涨之后的高价。
对此,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日前表示,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启动对新进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药品的价格核定工作。对于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前,企业突击涨价的,将严格成本核查,属于不合理涨价的,定价时一律不予认可;对于进入目录后、政府定价前涨价的,将责令相关企业恢复原价。
(《新京报》吴 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