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涛 扶廷琴
新县千斤乡素有“文化之乡”美誉,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民间文艺更是声名远播。在新县,提起千斤乡,人们首先会想到杨摆柳农民艺术团。该艺术团上世纪70年代初建,2008年8月重新组建,是新县第一家正规农民艺术团。艺术团现有演员20余人,全部是当地民间文艺传承人。他们演出形式多样,主要有民歌、歌舞、豫南花鼓戏和地灯,所演节目乡土气息浓郁,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
该艺术团演出的著名曲目有:民歌《老奶奶纺线》、《夯歌》、《新十二月》,豫南花鼓戏《刘海砍樵》、《顶椅》、《二媳争婆》,歌舞《旱船》、《推车》等。该艺术团演员能够演唱的民歌有100多首,表演地灯、花鼓戏节目200多个。演唱的民歌大都是当地传统民间小调和山歌,曲调清新,语言鲜活,入耳耐听。歌舞、花鼓戏和地灯都是化妆演出,有男扮女装,少饰老者等,魅力独特。演出服装均用丝绸制成,样式古朴大方,上面用针线绣着各种花草、飞鸟等吉祥图案,美轮美奂。演员一出场,群众拍手叫好,深受欢迎。
为了保护和传承新县特有的民间艺术剧种——地灯戏,艺术团加强了对地灯戏的排演。地灯戏是新县的一种街头剧,过去,晚上演出时,四周有人打着灯笼,并在场地周围地面点着油灯,把演员围在中间,以地面为演出舞台,地灯戏因此而得名。地灯戏以新县民歌和地方小调为旋律音调,唱调朴实,有说有唱,有情节、有内容。演员一般2人至3人,伴奏乐器为锣鼓和唢呐。演出场地可大可小,舞台上、农家院内、广场上均可,是群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
杨摆柳农民艺术团每年演出200多场,观众近10万人次,他们不仅常常活跃在本乡本土,而且还经常在湖北、江西、安徽等地演出;不仅在民间走街串巷,还在大剧院献艺;不仅在春节、元宵节期间演出,也在农村喜庆时日演出。该团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演出,为当地文化发展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所演节目《老奶奶纺线》、《夯歌》和《夫妻观灯》在新县民歌大赛中多次获奖。在“魅力信阳”广场文化活动演出中,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先进集体”。
近年来,杨摆柳农民艺术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它就像“梨园”中的一朵奇葩,会越开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