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题组
——6月16日,总投资60亿元的山东志高集团“鸡公山·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项目隆重开工;
——截至5月底,我市15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68.35亿元,预计上半年可完成90亿元;
——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重点建设项目95个,年度计划投资87亿元,到5月底完成投资30.56亿元,预计上半年可完成投资39亿元……
这是我市加快科学发展,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缩影。这个缩影表明,今年前5个月我市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及招商引资工作的三个“点”产生聚变,形成增速强势;这强势的“三个点”,同时撑起了全市经济回升向好的一个“面”,这个“面”就是我市今年经济运行呈现的“三快四稳”大好局面——
工业生产、对外贸易、财政收入等三项指标同步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6.6%,全社会用电量28.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8%,其中工业用电量16.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1%。进出口总值9258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6%,增幅居全省第2位,黄淮4市首位。
投资、消费、金融、物价等四个方面保持稳定。全市累计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27.87亿元,同比增长2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08亿元,同比增长18.7%;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94.63亿元,比年初增长11.9%,贷款余额499.9亿元,比年初增长6.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1%。
无疑,这样的“点”和“面”,为我市加快推进“由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跨越”的精彩一跳,既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又增强了蓄势待发的能量。
重点:大上项目
——突出“准、快、实”
相对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实现“由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跨越”的目标,项目是风向标、项目是发动机、项目是试金石。因此,我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来抓,有力带动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
——谋划上突出“准”字。即准确把握上级政策、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工作重点、准确把握市情。今年,在农林水利、交通能源、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节能减排、社会事业、城镇建设等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组织谋划了一批项目。围绕茶产业的整体提升、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开发及精深加工、农副产品转化增值、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和商贸物流中心的打造,着力推进了一批重点项目。
——建设中突出“快”字。对所有的省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的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和重大项目推进考核奖惩制度,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先后出台了《关于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责任追究办法》等政策;同时,建立重大项目建设绿色通道,重大项目快速办理各项手续机制;坚持早安排、早部署,每年年初对重点项目倒排工期,督促检查,确保项目按计划进度推进。
——储备上突出“实”字。我市坚持储备项目符合信阳实际,确保能拿得出、用得上,不断档。采取围绕产业升级储备项目,围绕节能减排储备项目,围绕自主创新储备项目,围绕民生改善储备项目。先后以现有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谋划了辅仁药业集团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化、(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