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浉河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郭克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信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全市80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超过一半。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不高,是我市“三农”的真实反映。而此时,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信阳设立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这是改变我市“三农”现状的“及时雨”,是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的一次良机。

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设立已一年有余,在这400多个日日夜夜里,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按照市委书记王铁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特色,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想、大胆干、大胆试、大胆闯,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态势,“八篇文章”,篇篇都精彩,六个方面,处处有突破。

但在改革试验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觉到,盘活农村土地是工作中的关键,也是工作中的瓶颈。历史和现实经验表明,土地问题是农村的根本问题,解决了土地问题,就抓住了综合试验的“牛鼻子”,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笔者认为,探索一个互助、互惠、共赢的土地流转机制,是推进试验区建设的核心。

一、土地流转意义重大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发展是第一要务。对于农村来说,联产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实现了飞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温饱问题已不是第一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将是很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农民要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走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生产的道路。农民不仅要享有物质生活,更要享有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改变一家一户“小而全”的生产模式,把分散的土地适当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同时“六个区”的建设,前三个区的建设也需要流转土地。因此,省委批复的总体方案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创新农村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即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农村宅基地科学管理模式及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二、土地流转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建国以来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联产责任制稳定了所有权和经营权,也就使得现在的流转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认真分析浉河区目前土地的基本情况,可为土地流转工作提供借鉴。

(一)有利条件。农村产业区域化生产已初步形成。浉河区农村种植业主要有水稻、茶叶、板栗、草莓、杂果等,养殖业主要有猪、牛、羊、鱼等。茶园面积30多万亩,多集中在董家河、浉河港、谭家河、东双河等乡镇;板栗有40万亩,多集中在柳林、东双河、十三里桥等乡镇;水稻面积有30.8万亩,多集中在吴家店、游河、双井、东双河等乡镇;商品畜牧养殖主要是猪和羊,生猪养殖主要分布在谭家河、柳林、双井;水产养殖主要是元鱼和龙虾,十三里桥元鱼养殖已形成规模。专业合作组织已遍地开花。商会、协会和合作社分布在多个行业,初步统计有100多个。五云茶叶集团、十三里桥甲鱼养殖合作社、两潭茶叶合作社、东双河板栗冷藏协会等合作组织,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的作用正在发挥。如五云茶叶集团、文新茶叶公司、卢氏茶叶公司等,他们有成熟的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在政策的推动下很容易进行土地流转。同时,现在有些产业在生产上已经形成了自发的社会分工,如茶叶生产已经形成了茶叶采摘、青刁(叶)经营、干茶加工、成品茶销售等不同的专业队伍。对土地流转的服务已大大加强。如浉河区林业局成立了四个中心,即森林资源储备中心、林权流转交易中心、林业资本化运作中心、林权储备中心;浉河区农业局也成立了农业合作总社;浉河区发改委成立了金融办公室等,这些都是为土地流转服务的。

(二)不利因素。一是农民思想认识不高。对自己的责任田和责任山有一种依恋的感觉,流转出去难以接受,也有很大的后顾之忧。二是地形地貌复杂。由于浉河区是山区,海拔高者在900米之上,低者在70米左右,山地差别在600米左右,山丘和田地交错相嵌,农田连一块1000亩成片的都很难找到,山地更是高低不平,机械化生产难度很大。三是联产责任制时土地是按照高、中、低产田分类平均发包给农户的,导致面积不大地块多,不利整治、耕作,制约种植业结构调整。四是由于农产品比较效益低,近年来农民对生产条件几乎没有投资,导致田地荒芜,水利设施、交通条件等遭到严重破坏,启动社会化生产的建设成本高。五是没有明确的流转政策。目前在土地流转上只能是探索,在保证农民收入不减少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地方和群众的不同意愿按合作的方式或市场化运作进行。

三、对土地流转的几点建议

对于一个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过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土地对于农民而言那是命根子。土地问题是农村的根本问题,农村改革的每一项突破都与土地有关,盘活了土地也就带动了农村财富的车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这个要求与农村土地承包相关法律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是一致的,核心是依法和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好中央精神,如何认识和处理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问题,如何确保农民权益不受侵犯,成为土地流转的关键问题。

(一)解放思想是土地流转的金钥匙

近年来中央一直号召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一些适度规模经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更明确地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些都是我们土地流转的政策依据,也为我们土地流转指明了道路。因此我们不要有任何顾虑,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解放思想贯穿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始终,冲破旧思想、旧观念、旧体制、旧制度、旧办法的束缚”,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不违背法律法规,不违背农民利益,大胆地试,大胆地改,大胆地闯。

(二)培育龙头企业是土地流转的突破口

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开展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突破口。龙头企业不仅经营机制活,而且在信息资源、生产技术、资金投入、销售渠道等多方面具有优势,可以让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使规模化生产的优势和效益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我们要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和财政的扶持力度,壮大现有的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新的龙头企业,为它们提供信息服务和管理知识,积极向企业主、能人、创业人才介绍农村资源、特色以及农民经营状况,帮他们牵线搭桥,协调解决好在土地流转中遇到的问题。

(三)创新技术是土地流转的关键

土地流转不是简单的土地集中,而是使它的产出最大化,这是土地流转的核心。在管理体制完善、经营水平较高的基础上,技术的创新能使土地效益快速提高,因此说它是土地流转的关键。特别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收益的高低。一个好的品种可以带来成倍的效益,一套好的设备可以使成本倍降,一个好的方法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我们要走创新的路子,学习先进知识,引进先进技术,推广先进经验,还要支持和扶持新品种的引进和新产品的开发,使流转后的土地在短时间内产生规模效益。

(四)发展好农村社会事业是土地流转的保证

土地流转最大的障碍是农民的思想顾虑,以地为生计的小农观念束缚着农民的思想,他们认为土地流转了,就没有了依靠。因此,要打消农民的思想顾虑,就必须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一要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二要解决他们的子女就学问题,三要解决他们的就医问题。同时,还要加大农村公共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快农村道路、公共卫生设施、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使他们能享受到与城里人同样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服务保障。

(五)搞好服务是土地流转的动力

土地流转刚刚开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我们要搞好服务,靠优质的服务来引导农民、带动农民。各级政府要成立土地流转相应的领导机构,指导土地流转,搞好项目服务和资金服务,解决流转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落实相关政策,使土地流转扎实有效地开展;林业部门要搞好林地和林产品的评估,并搞好林权证的核发;农业部门要搞好农用地的经营价值和农产品的评估;金融部门要向农村拓展,积极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心协力,产生合力,共同推进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