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立明
通 讯 员 骆中宪 谢永昌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罗山县作为产粮大县,在加强粮食生产上下大功夫。2009年该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40.09万亩,总产14.12亿斤,较上年增长2.87%,其中,夏粮播种面积40.92万亩,总产2.22亿斤,较上年增长2.3%;秋粮播种面积99.17万亩,总产11.9亿斤,较上年增长3%,该县又一次获得国家和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光荣称号,成为名符其实的豫南“大粮仓”
集中资金,扶持粮食产业。近年来,为了做强粮食产业,该县坚持“集中资金,重点投入”的原则,集中投入国家各项惠农政策资金来扶持粮食生产,2004年以来,平均年投入各类政策性补贴资金8000万元以上,各种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以上,基本达到亩均补贴100元。
改善生产条件,藏粮于土。该县以提高粮食生产“三率”(土地产出率、人均生产率、商品粮贡献率)为工作目标,实施了以改善农田基本条件和保护治理生态环境为重点的土地治理项目,围绕“田”字,大做“治山、治水、治路”文章,共开挖疏浚、衬砌硬化农田排灌渠网551公里,兴建排灌站5处,改扩建主要山塘21处,修建拓宽农田机耕路210公里,硬化田埂32.2公里,配套新建桥、涵、管、闸等附建工程1500余处。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夯实,综合措施共振效应的释放,农业整体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扶持“农”头企业,加快产业升级。该县始终把扶持开发粮食等优势产业,加快产业化建设作为兴粮强县的一个主攻点,采取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按照“立足大农业,建设大基地,培植大产业,形成大批量”的思路,瞄准对县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重点做大做强了优质稻米精加工产业,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订单生产——深度加工”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为粮食产品升级应市,确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构建了“双赢”平台。
推广科学技术,做好“藏粮于技”文章。为激发全县农业升级,该县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采取“核心区示范、示范区应用、辐射区推广、梯级推进”的手法,重点推广应用了由20多项先进技术组成的“稻米优化工程”、“设施农业工程”。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47%,比2000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特别是在超级稻生产上,该县强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在中北部乡镇深入到村组开展育秧和机械插秧等技术培训50多场次,发放《病虫情报》等技术资料10多万份,受训人员达到15000多人。
开展高产创建,带动粮食增产。以实施水稻、小麦高产创建为抓手,以创建带增产。2009年该县实施了一个国家级1万亩和二个省级2.5万亩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效果十分明显,高产创建项目区平均亩产在658-709.5公斤/亩,百亩核心区平均单产达到830.1公斤/亩,示范带动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