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程子龙 邹大鹏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个没有房地产开发资质的投资主体,先后“挂靠”两家不同的房地产公司,伪造拆迁许可证强制拆迁,依靠当地一些部门和干部的“帮助”,在没有取得规划建设许可和开发项目许可的情况下上马,大兴土木违规开发房地产。开发商何以如此胆大妄为?相关部门是如何“查办”的?“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进行了追踪调查。
开发商伪造拆迁许可证
在佳木斯市最繁华的长安路东段,一个占地面积1406平方米、规划设计为12层商服加住宅的综合楼开发项目正在建设中。然而这个开发项目,从一开始的动迁阶段就是违规操作的。
动迁户王虹实名举报说,2009年下半年,市里一孙姓自然人联合佳木斯宝泰医药连锁公司进行房地产开发。因其没有房地产开发资质,遂“挂靠”在佳木斯永兴房地产公司名下搞拆迁。荒唐的是,其“挂靠”的永兴公司竟然是一家开发资质已作废的企业。
2009年10月,开发商对动迁户停水停电,楼道内的电路变压器都拆了,居民打报警电话9次,当地派出所出警9次,但没能制止强拆。无奈,动迁户给佳木斯市委写信反映强拆问题,市委责成市房产局查办。
市房产局提供的《查办报告》表明,永兴房地产公司在该地段并没有取得拆迁许可证,属于违法拆迁。另外永兴房地产公司因未参加2007年度资质年检,开发资质已经作废。
市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拆迁管理科科长张志文说,因伪造拆迁许可证和违法拆迁,开发商被罚款10万元。但当记者索要罚款手续留底时,他却提供不出来。张志文解释,是拆迁办的财务人员把罚款弄错了,弄到“房屋拆迁货币补偿账号”里去了。据记者了解,房屋拆迁货币补偿账号里的钱是开发商给拆迁户进行补偿用的,对开发商的罚款应上缴市财政。有的市民指责市拆迁办“假罚款”。
更令人费解的是,对一个没有开发资质又“挂靠”在资质作废企业的开发商,市房产局的“查办”并没有阻止其违规开发。
2010年4月,这家开发商又“挂靠”佳木斯市建安房地产公司,继续进行房地产开发,并拿到了市拆迁办发放的拆迁许可证,对动迁户进行了彻底强拆并动工建设。
市国土局“补办”手续 市规划局“顺水推舟”
记者采访发现,在这家开发商转而违规“挂靠”建安公司的过程中,一些关键手续是当地国土部门给“补办”的。
佳木斯市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承认,这个项目先后两次“挂靠”房地产公司,一开始是永兴公司通过招拍挂程序拿到的土地,后来又变更开发主体,由建安公司开发,至于“挂靠”是否违规,我们不清楚。该局用地科科长李长春解释说,因为是相关各方商定的,市国土局就没有公开进行市场招拍挂,事后给建安公司“补办”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成交确认书》。
市国土局“补办”的手续起到重要作用,被“挂靠”的建安公司将这一开发项目拿到市规划局时,顺利办下了规划用地许可证。市规划局综合科科长于海生说:“在办规划用地许可证时,我们不用看开发资质,谁摘来土地就给谁办。”
记者问,这一开发项目当初以“挂靠”永兴公司名义开发时,就办下了规划用地许可证。同一地块怎么给两个公司办了规划用地许可证?于海生解释说,由于发现永兴公司没有资质开发,“我们就把那套手续给国土部门拿回去了。”
据反映,该项目能顺利通过国土部门的审批以及规划部门的部分审批,还得益于当地政府一名负责人的“关照”。面对记者,这位负责人说:“当时一个医药公司说要盖楼,给我写了一个开发意见,我就签给规划局了,后来才听说该企业开发资质不符合要求。”,“至于现在是谁在开发,我就不清楚了。”
由于开发商非法拆迁,2009年动迁户曾向市委反映,有关领导责成市委督办室调查处理。当记者去市委督办室采访时,主任王延才没有正面回答开发商有无资质、违规开发等问题,只是以“要请示领导”为由,把记者“请”出了门。
“挂靠”开发房地产之风亟待整治
发稿前记者了解到,这个违规“挂靠”开发的房地产项目,不但完成了地下一层和地上两层的土建工程,还建起了售楼处。
佳木斯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张志伟明确表示,房地产开发的主体必须是有资质的开发公司,无资质的开发商以其他企业名义搞“挂靠”开发是不合法的。
对于“挂靠”开发一事,宝泰医药连锁公司负责人郭庆友并不否认。他承认,作为实际投资人,他们先“委托”永兴公司搞开发,因发现对方也无资质,又转而“委托”建安公司开发。
被“挂靠”的企业建安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季中建先是否认“挂靠”开发,后来又在电话中承认是“受人之托”。
按照法律规定,开发商搞房产开发销售必须拿到“五证”,即建筑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工程开工证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五证俱全”才算合法。
为此,佳木斯市规划局副局长李明表示,这个项目的开发至今仍是违规违法的。仅规划审批环节看,相关开发商目前连动迁工作都没做好,动迁回执尚无法提供,因此也拿不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没有手续,就属于私拆滥建”。
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赵瑞政说,当前没有资质的企业违规“挂靠”进行房地产开发的现象较多,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但不整顿、制止,还为违法违规经济活动提供方便条件,客观上对违法违规行为起了“保护”作用,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必须下决心从严查处。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