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适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学习与实践的交融,才使人的知识趋于完整。

45年前求学时,我曾参加文革初期那场“大串连”,近3个月,行程两万公里,领略了冰清玉洁的北国风光、娇小依人的江南水乡;欣赏了黄河长江、桂林苏杭;亲历了巴山夜雨、渔歌唱晚……江山如此多娇,数语难尽,直到复课才回到课堂。从那时开始,我对旅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参加工作后,单位多次组织参观考察,又看了不少名胜古迹。特别是退休后,不再有工作和时间的顾忌,为我读书与行路提供了方便。楚风豫韵浓郁的豫南是我的家乡,诸多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每年我还要例行外出一两次旅游观光。

近些年,我寄情山水,游览名胜,不是一观了之,而是大饱眼福之余,喜欢琢磨景观的文化底蕴,使看有所思,思有所获,成为一种形象的学习。而且,在看景之后及时动笔写下来,感触不深写不出来就不硬写。我一贯认为,写作要言之有物,不搞无病呻吟。写游记让我尝到了许多乐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言:“每逢美风景,或对好亲故。高声咏一篇,恍若如神遇。”诗人所言“神遇”,大概是游记类散文的最佳境界,就是通过山水感悟而带来的精神和心灵的升华。实际上,千百年来的景点都是人类文化历史的结晶,走读既能带来愉悦,带来启迪;又是对中华文化学习的过程,丰富知识、陶冶情操的过程。这样会激发更多的人欣赏大好河山,品味五彩人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景在心中,不问冷热,不在远近。登山临海,访古探幽,都能品出某些真知灼见。目前,优化旅游环境,打造旅游强市,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走看古迹名胜,笔传文化内涵”时,请不要忽略本地旅游景点,以我们的感受向外界大力推介,就能起到一种对本地旅游文化造势的作用。当此盛世,旅游方兴未艾,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信阳旅游强市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