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斌
那是30年前,在我童年时,我第一次在信阳市四一路与文化宫北门的交叉口,见到一个鼓肚如盘、壶嘴很长的“大茶壶”,却不知道壶里是何物。好奇心的驱使,让我鼓起勇气,上前与摊主搭讪,那老伯说,这是信阳的特色茶——油茶。我掏出奶奶给我坐返程车的五角钱,要了一大碗,老伯说,五角钱够买上3碗的。喝了第一碗,我感到这是我有生以来吃的最香最有滋味的食物,接着又要了第二碗、第三碗。
吃饱喝足了油茶,我很有满足感,可我自然就没了回家的路费呀!巧的是,我同村一个同姓的叔叔拉煤正好走到这里,问清原委后,就让我搭他的两轮架子车同返。这让我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我终于可以不花一分钱回家了,惭愧的是,因为嘴馋,花光了自己乘车的路费不说,还因不能按时到家而让奶奶坐在公路边久等了6个多小时。
有了第一次品茶的经历,每当再来市内,我就必去那个摊位喝上一碗油茶,一饱口福。
18岁那年,我参军远走他乡,就再没能喝上家乡的油茶了。可每当夜阑人静,油茶里飘出的醇香就会不由自主地唤起我的食欲,思乡情结也越来越浓。我想,只要是回到故乡,我的第一任务,就是去四一路与文化宫北门的交叉口喝上一碗油茶。
朝思暮想的探亲假到了。在由青岛至信阳的列车上,只要醒着,我都会陶醉在喝油茶的情景中。
到了信阳车站,我没顾及家人的亲情,而是忘情地跑向那家油茶的摊位。遗憾的是,那位卖油茶的老伯的身影并没有出现。我问了临近的几个大叔大婶,他们都说,卖油茶的主人早已搬走了……
半个月后,我带着遗憾回到部队,但喝油茶的欲望却一直伴随着我。
那个冬天,当我再次回到阔别了6年的故乡时,我仍然不由自主地走向那个摊位,去寻找那位卖油茶的老伯,可他始终没能出现。
一晃又过了16年,我一直生活在这座城市,虽然为工作、为家庭而忙碌,但对油茶的思念之情却与日俱增。
去年冬天的一个清晨,我陪儿子去信高上学,在清真寺那个转弯处,我发现了记忆中的那个鼓肚如盘、壶嘴尖儿长的大茶壶。我的心又拽回到童年第一次喝油茶的场面……
我注视着那个摊位——老黄家油茶,只见一个50岁上下的中年妇女和一个年近30岁的姑娘在忙碌,那个我钦佩的老伯却不在场。我不知道这家做油茶的是不是30年前的老伯,但我坚信,这壶油茶的味道一定会让我重拾记忆,也一定能让我品出它的真实情感来。
一个周六,我带上儿子坐在了那个摊位上。当我说明来意,好客的女主人笑着说,这信阳油茶用的是传统的泡制方法和传统的兑料,只是现在的加工比30年前更先进。
通过交流,我了解到,女主人姓闫,和她一起经营这个摊位的是她的独生女儿。她还说,“老黄家油茶”是由花生、芝麻、面、油等10多种原料经深加工而成,它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清真食品,也是信阳市民族风味之饮品中的珍品。她接着说,前些年,由于家中人手少,无法经营油茶,曾一度放弃过几年。后来,我们夫妇双双下岗,为了生计,我们在孩子的帮助下,又把这个属于地方特色的民族风味饮品给捡了回来。同时,我们更大的愿望,是把传统油茶发扬光大……
2个多小时的相处,我们渐渐熟悉起来。当我执意要求见见这家男主人,确切说,见见制作油茶的师傅时,闫女士有些不好意思,她只说,老黄这个人老实,平时不大出门,也不善结交,等有机会再约见吧!
我不知道闫女士的话里暗藏着什么“天机”,也不知道“老黄”是不是30年前的那个老伯的传人,但有一点我敢肯定,油茶的味道肯定是原汁原味。
这个让我寻找了多年的油茶的“现身”,让我倍感亲切、倍感欣慰。以后,我不但会常来这里品油茶,而且我还希望它能够被众多食客所接受。当然,我更希望它的加工制作秘方不会失传,它能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为广大市民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