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阳
5月6日,《信阳日报》第5版“城市报道”版面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反映中心城区二路公交车“拿乘客的生命开玩笑”一事。时隔两天,《信阳晚报》记者得到有关“回复”——
“这件事你们调查了吗?你们有录像之类的证据证明当时的情况吗?你们随便将读者的来信刊登出来是不妥当的。如果谁给报纸写封信你们都登,那我写封信是不是你们也登呢?而且这位经理表示:我们不可能听到乘客说个啥事都去调查一下,乘客又没有反映到公司来,再说了,没有证据的事情我们又怎么处理呢……”
以上就是市公交公司经理的“答复”。如此斩钉截铁,叫人如鲠在喉。公交车是公共资源,服务公众(包括所有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人)是它的功能和职责所在,是理所当然的。平心而论,总体而言,中心城区公交车的服务质量还是不错的,在市民中享有一定的声誉,但愿那位乘客碰到的仅仅是个案,不会因此影响到信阳公交的整体形象。但是,即使是个案也不能姑息迁就、小事化了。道理很简单,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持并实施的,是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服务代表着政府的形象,绝不能掉以轻心的。人们将公共服务比作窗口,以此衡量其为民服务的质量,也由此来检验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道理就在此。
老人、妇女和儿童乘坐公交车本来就有诸多不便,如行动迟缓、难免磕碰等,但这不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的过错,这是每个人的生理等自然规律使然。人,不管是谁,都要经历被照顾的阶段。所以,关爱老人、妇女和儿童是社会的责任,也是考量社会文明的一道试题。作为公共服务载体的公交车,理应在这方面做出榜样、做好表率,但却发生了这样不文明的事情。公交车的当事者以及上级主管单位、部门应该好好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之前有否类似问题发生,是如何处理的,现在又该如何对待?以此举一反三,坚决杜绝类似事例的再次发生,用实际行动给社会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殊不知,“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我会永远用自己的真情和奉献同大家一起走向明天!”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售票员李素丽,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她的这句名言,至今让人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