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宗明 虞 静 钱洪波
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新县,不仅有“红色首府 将军故里”的美名和“豫风楚韵”的风情,更多的还是文化的厚重与张力。走进新县,随处都能感受到精神的洗礼、放飞心灵的惬意和纯朴的民风。
新县通过打造平台、提供载体,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弘扬特色民间艺术。创建了文史研究会,加强了文联、史志办等文化阵地建设,依托这些组织,积极研究、发掘名人生平事迹,加强地方志、典故、传说的编纂工作,整理出版了《将星璀璨》、《大别山劲松》、《红色土地 英雄人民》、《新县览胜》和《将军故里 诗画新县》等一系列反映新县革命历史、风土人情的文化丛书和音像制品。通过“读书比赛”、“红歌大家唱”广场演出、“革命传统教育周”等活动,光荣的革命传统得以有效发扬。在新县,走进不同的群体,都会有人给你讲述这里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软件”让传承有了丰富内涵,投入巨资建成的红四方面军纪念馆、鄂豫皖将帅馆、大别山文化艺术馆和将军文化艺术中心等“硬件”,让红色文化的发扬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交相辉映,经典与特色相得益彰。新县积极挖掘民俗文化,对地域特色鲜明的民歌文化、豫南民居文化、皮影扮玩等民间艺术进行抢救保护,增强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先后收集整理新县民歌近200首,包括新县民歌在内的信阳民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该县八里畈镇南冲村,是“赛山樵唱”诞生地,起源于唐朝,全村老少都会唱上几首,现有民歌手上千人,会唱80首以上的就有200多人,现存原生态民歌80余首。今年3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个频道同步直播了该村和县文化馆13名演员演唱的近20首新县民歌,深受赞誉。
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改革是推动文化大繁荣的必由之路,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新县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传承与改革双向加力,出台《新县文化体制改革方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新县创新管理机制,加快实现政府由办文化向管理文化转变,由独家办文化向全社会办文化转变,增强文化的驱动力。推进广电、文化、文化馆等经营性文化事业改制,县广电局、县文化局顺利合并,县电影公司和县农村电影放映服务站平稳移交,组建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县电视台从全国广纳人才,逐步实现“节目栏目化、栏目时段化”;县歌舞团从县文化局脱离,实行市场化运作,年均演出100多场,年收入56万多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2008年10月,该团创作的《送郎当红军》节目代表河南省参加了“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暨红色旅游文化周”演出,唱响井冈山。
改革吹皱一池春水,创新带来春色满园。新县制定了到2020年文化旅游增加值占GDP30%以上的奋斗目标,一个全省领先、全国有名的文化强县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