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演员表演商城花伞舞时的情景 |
□本报记者 郝 光 文/图
在河南省文化界有一句名言:河南的民歌在信阳,信阳的民歌在商城。
近期在全国启动的第二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商城县的花伞舞、叶雕、仪式歌三项内容被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定为重大新发现项目。
商城县是全国闻名的歌舞之乡。商城歌舞曾3次进京、8次赴省、数十次赴市演出,进京演员曾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接见。上述提到的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新发现,就是近年来商城县委、县政府将丰厚的文化底蕴按照“挖掘出来、传承下来、提升上来、普及开来”的原则挖掘出来的。
花伞舞舞出新天地
花伞舞也叫“刘二姐赶会”。
据传,商城县境内有户刘姓人家,家中一母二女,大姐出阁后,次女与母相依为命。母每有事外出,总嘱咐二姐紧守闺房,致使二姐一十八载未出门一游。这年元宵节,闻庙会花灯甚多,二姐一心要逛庙会,其母思想封建,再三劝阻,二姐执意要去,无奈,母只得亲领二姐赶会。二姐天生丽质,稍事梳洗便风姿迷人,母疼爱女儿,特备雨伞一把,一防骄阳照晒,二防天变雨淋。在赶庙会途中,引得不少人的青睐,二姐为避人窥视,撑伞遮之,岂知赶会者甚多,怎奈遮之不及,加之她对人情世故不懂,闹出不少笑话。由此引出歇后语:“刘二姐打伞——赶会。”后来艺人们又以此情节编演了三人歌舞“刘二姐赶会”。后经过中央歌舞团、省歌舞团来采风改编后,借用芭蕾舞的特点将花伞舞改造成经典民间舞蹈,1959年参加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获银质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花伞舞由一把伞演变成五把伞、六把伞、乃至多把伞。特别是第一届信阳茶叶节组织的花伞舞方阵达到100把伞。
商城花伞的道具是用当地油布伞骨架,把五色彩线或琉璃珠缠在伞撑上,伞面饰上彩蝶、彩蜜蜂、彩花,伞边用线织的彩穗装饰而成。表演形式:刘二姐打着花伞,丑婆、小丑伴随左或右,舞蹈与花挑大同小异。舞步系用十字步、垫步、搓步、碎步、错步,动作有扛伞、转伞、甩手帕、挽花、风摆柳、望月、拍肩、抖扇等,音乐也采用“踩八板”,唱腔选自民间小调《十把扇子》、《玉美郎》、《白牡丹》、《垂金扇》等,用丝竹弹拨等乐器伴奏。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该县民间演出团体映山红艺术团、八月桂花遍地开艺术团把花伞舞打造成精典品牌,深入农村、深入社区、深入景区演出,累计达160场次,为花伞舞的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叶雕雕出新韵味
商城叶雕是商城人民创作的民间美术作品。叶雕艺人们根据树叶的形、色、脉络走势,以及大自然造就的色彩变化,把山水云霞花鸟生灵及人间美好生活及向往,经刻刀浓缩于这方寸之间,使经历了四季风雨的叶片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一幅幅小巧玲珑多姿多彩的艺术精品。作为一种充满民族意识和人情味的文化现象,叶雕的魅力使无数人对它一往情深。它的历史渊源、思想内涵、美学价值,更是催人探索、领悟真趣。
改革开放后,商城民间艺人朱华梅、余贵明出于对商城民间叶雕艺术的热爱,从1980年至今,在搞好民间剪纸的同时,加大对叶雕艺术创作的力度,在二十几年的探索中,吸收前人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大别山的风士人情,侧重于原汁原味地从现实生活中提练素材,受到社会各界的社会好评。
叶雕不仅是商城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而且还是一种风格独特的剪纸技术。叶雕(剪叶),是商城古老民间剪纸的重生,是一个独具创造性有发展潜力的分支,叶雕一方面改变了它的某些传统功效,但它的那种能用简明线条将繁杂事物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特性,却又以另一种怡情悦性的形式吸引着现代人,借用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物质条件和新的艺术手段,给古老的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据省非遗专家鉴赏称:商城叶雕艺术水平已达到我国最高水准。
仪式歌歌唱新生活
商城仪式歌起源于唐朝,发展于宋朝,鼎盛于清朝,繁荣于当今。
商城仪式歌是商城民歌的一个方面,从古至今伴随着民间礼俗、庆典、祭祀等仪式而吟唱的歌谣。商城仪式歌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鄂豫皖接壤一带,在信阳、黄冈、六安地区皆有所见。清末以后,仪式歌东经安徽金寨,北经固始,南经新县、麻城,西经光山、潢川辐射流传,遍布鄂豫皖三省接壤地带。安徽一带的民歌中,也有商城仪式歌的一些元素。解放前夕,仪式歌一度萎缩,商城只存在少数仪式歌手。
商城素称歌舞之乡,歌谣的数量不但浩如烟海,而且很有艺术特色。其中仪式歌的表现形式,代表着大别山歌谣的风格。它简洁明朗,生动形象,大致可分为礼俗歌、祭典歌、诀术歌、节令歌和酒歌等,这些一般都以固定的套式代代相传,变化不大。此类民歌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展示了所要表述的广泛内容,因此在河南民歌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