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瑜珊)5月6日上午,市长郭瑞民主持召开市政府第三十五次常务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广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张春香,副市长曹新生、李水,市长助理师勇、王勇、尹建基,市政府秘书长刘世华出席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进才、市政协副主席赵主明、信阳军分区政委韩强毛应邀出席会议。
会议对全面推进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工作进行了研究。2008年,河南省首批确定的175个产业集聚区有我市15个,分别是信阳市产业集聚区、潢川县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上天梯产业集聚区、明港产业集聚区、固始县史河湾产业集聚区和八县两区产业集聚区。截至到2009年年底,15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218.3亿元,共建成道路510公里,竣工标准化厂房74万平方米,入驻工业企业达516家。目前,15个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已全部通过省专家组评审,其中信阳市产业集聚区和淮滨县产业集聚区已列入省第一批批复名单。
在听取关于全面推进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的汇报后,会议原则同意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发展产业集聚区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出台鼓励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的相关文件,并要求各级各相关部门认真研究,针对文件的出台,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提出意见和建议。会议指出,产业集聚区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等三大体系的有效载体,是我市实现“三大跨越”、建设魅力信阳的战略支撑点。为促进我市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一要加强规划引导,科学编制产业集聚区规划。按照构建三大体系的功能要求,编制总体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相互统一的衔接的规划体系。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产业集聚区规划要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空间上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等重大规划的主要内容实现精准重叠。二要强化产业支撑,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引导同类企业集中发展,发挥集群协同效应,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加速产业集聚和企业集聚。三要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市场化发展机制。(下转第二版)市政府召开第三十五次常务会议
(上接第一版)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融资机制,促进产业集聚区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集聚区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健全市场化开发机制,积极吸纳国内外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使这些创新成为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的实实在在的措施。
会议研究了全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暨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意见,原则同意召开全市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暨财政奖补工作会议,并指出,今年,省政府将我市所属县区全部纳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暨财政奖补试点范围,各级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对接,全力配合,扎实、稳步推进,确保全面完成试点工作各项任务,做到让农民群众满意,让省委、省政府放心。
会议还研究了我市2009年度目标考核工作、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工作以及对在华英农业上市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选送201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选等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