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基层组织牵头、龙头企业培育、致富能手带动、农村人员领办等形式,全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87家,其中省、市级专业合作示范社10家,入社农户达4.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1.9%,带动农户6.3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46.7%。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架起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金桥”,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和农村自治。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优质弱筋小麦、优质水稻、杨木加工等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全县拥有农业产业化企业200多家,其中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

金融创新——

让“死钱”变“活钱”

淮滨县栏杆镇王湾村菜农王振河,利用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贷了5万元,建了一座蔬菜大棚。看着长势喜人的蔬菜,他高兴地说,明年春天就能还上贷款,以后再挣的就是纯利了。

前几年,蔬菜大棚、农村住房、农村土地收益和土地经营权作为农民的生产生活资料,一直是抵押贷款的“禁区”。守着财产拿不到贷款,成为部分农民的贷款难题。去年以来,淮滨县大胆探索,突破“禁区”,建立了担保网络,出台了农村物权确认和抵押担保政策,让农民的不动产“动”起来,“死钱”变成了“活钱”。

以固城乡白布村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村镇银行”,现已挂牌成立了21家。这种被农民称之为“草根银行”的民间融资组织,有效地发挥了农村小额信贷与改革发展同频共振的作用,实现了民间资金的有偿共享。截至目前,这21家民间融资组织已聚集5100多万元社会闲散资金。

金融机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得到了长足发展。淮滨县农联社改制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市商业银行在淮滨县设置分支机构,广州市信用联社作为发起行筹建的村镇银行已落户淮滨县这块热土。先后有5家担保公司落户生根,注入担保资金上亿元,县金财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在各乡镇及时成立了“农村担保中心”,在全市率先构筑了较为完善,能够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担保网络。目前,全县担保公司已受理担保申请25笔,累计为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担保贷款8690万元。

淮滨县财政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的原则,整合各类财政支农惠农资金1.6亿元,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人才战略——

由带动变领跑

汹涌澎湃的农村改革大潮,催生一批批能人宛如春天的种籽,破壳发芽,茁壮成长。

他们怀着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奉献社会的荣誉感,闪亮投身农村改革发展的主战场。

靠经营烟酒积攒有数十万元家底的该县芦集乡农民刘希彬凭借经商的睿智,率先承包了本村农民抛荒撂荒的耕地,现已流转全乡7个村的土地6259亩,受到国家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下岗职工李可伟,回乡种过地,在外经过商。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他于2009年9月投资6000万元创办了瑞丰油脂有限公司,带动了周边乡镇农民种植油料植物,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农”字号企业发展路子。

固城乡楚寨村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刘涛,借农村改革的春风,投资400多万元用于农民新村建设;捐资200多万元用于村级活动场所、学校、卫生室和道路建设;以每亩600元的承租价格,流转本村土地,发展规模农业和高效养殖业。

淮滨县牢固树立“人才强县”理念,搭建人尽其才的创业平台,营造拴心留人的宽松环境,完善人才辈出的长效机制,使各类能人脱颖而出,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这个大平台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目前,淮滨县已涌现出各类能人189人,其中种植类63人、养殖类41人、领办企业46人、领办专合组织34人、创办金融机构2人、在外经商成功人士返乡创业13人、引进外来能人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