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刘 铮
一年一度的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争抢发展制高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更加凸显。
胡锦涛总书记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要引导广大劳动者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能力和劳动水平,努力成为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知识型工人和一线创新人才。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世界经济正在酝酿新的突破与飞跃,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飞速发展,正在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尖端科技的突破,也需要大批知识型劳动者的支撑。
当前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迫切需要更多的劳动者从体力型向知识型转变。外需的明显萎缩,使得国内低端加工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前景暗淡;资源环境矛盾的加剧,使得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的压力倍增;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新型劳动者。沿海地区近来出现的结构性“用工荒”,就是知识型劳动者短缺的明证。
在这次劳模大会上宣读倡议书的一汽大众工人王洪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很实在:现在企业到处都是新设备,到处都在用新技术,新一代劳动者不仅要吃苦耐劳,更要成为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才能适应新的形势。
要培养知识型劳动者,就要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转岗培训、创业能力培训,形成有利于劳动者学习成才的引导机制、培训机制;更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加大科教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使得每个人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打下扎实的基础。
要成为知识型劳动者,就要克服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思想状态,主动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本领;更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改善就业环境,建立起劳动者报酬与劳动者知识技能协同增长的机制,增强劳动者学习知识技能的内在动力。
劳动者素质对国家、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也与劳动者的收入、待遇息息相关。提高劳动者素质、争做知识型劳动者,就是在为我们的国家也是为劳动者自身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