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

由梦想到现实,世博会走到中国的历程,倾注了中华民族多少心血与情感。如今,一切就绪,面对八方来客,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说:世博会,我们准备好了!

再过几天,上海浦江两岸将迎来一次跨越时空的邂逅。

来自丹麦的“小美人鱼”身披红布,安静地坐在丹麦馆内,颇有待嫁新娘的风韵;捷克布拉格查理大桥上著名的“幸运”青铜浮雕首次离开家乡,赴上海之约;法国奥赛博物馆收藏的凡高、莫奈、米勒等著名画家的5幅画作,将与《清明上河图》美丽相约……这一切,都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共同梦想。

每届世博都留给我们非凡的惊喜。翻阅150多年的世博史,犹如品读一本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人类文明进步的足音清晰传来……

美国与世博:一部经济腾飞史

150多年来,美国曾先后13次举办世博会。“举办世博会的过程,几乎就是美国实现工业化并成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上海世博美国馆副总代表俞天睦表示。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被认为是‘改变了美国的一届世博会’,美国从此走上了世界强国路。”而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对于世界经济来说,也具有历史意义,它被称为一届“希望的盛会”。从福特、克莱斯勒等灵活的筹资参展方式,到中国、捷克斯洛伐克众多国家争设独立展馆,无一不显示出——越是艰难时刻,越显合作珍贵。

回望历史,俞天睦感慨地说:“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正是美国建国100周年,那是世博会第一次在欧洲之外举办。当时美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今,世博在发展中国家中国举办,无疑对未来发展具有历史意义。”

英国与世博:一部思想革命史

“城市即人。”莎士比亚说。作为世博会的发源地,英国用一朵盛开的蒲公英,向世界诉说一个老工业国对未来、自然、城市的探寻。

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曾给世界带来太多震撼,人们在“水晶宫”里目瞪口呆地看着各种机器和工业品:高效的农业机械、印刷机械、自动链式精纺机、大功率蒸汽机……

决定举办这一盛事的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按捺不住骄傲和自豪:“每个人会热爱这一切……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确实让人感动,永远值得纪念。”

然而,陶醉于第一次世博会的人还远远不能想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另一面。严重污染的河流、日渐减少的绿色让人们从对机器的狂热中清醒,开始反思工业化的弊病。“从对物的崇拜转向对人的关怀、从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从追求增长转向推崇可持续发展”,世博带给英国的不仅是工业的突飞猛进,更是一场思想与理念的变革。

日本与世博:一部科技创新史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举办世博的国家,至今已举办过五届。上海世博日本馆设计总监彦坂裕至今保存着一份特殊记忆——

1970年3月15日,有着119年历史的世博会第一次来到亚洲,并且在日本的大阪取得了空前成功。那时,彦坂裕还是个高中生。他回忆说,当时的日本还少有城市夜景,当他走近世博园,一眼看到那片辉煌灯火,完全被震撼了。欧美尖端技术以及时髦的生活方式的披露,让进入“小康”时代的日本国民大开眼界——其中,展出的便携式传呼机、无线电话、视像电话、电动轿车、磁悬浮列车以及罐头饮料、快速食品,迅速商业化和普及化,风靡日本。大阪世博会成功的举办成为日本国家现代化到来的标志。

中国与世博:一部民族复兴史

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它还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报名参加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历届世博会之最;志愿者人数最多;世博会园区面积最大……

回望159年的世博史,中国从“参与者”到成为“东道主”,从一个侧面叙述了一个国家与世界的故事。

1894年春,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办世博会的主张;1910年,出版家张元济在参观同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后对中国简陋的展厅陈设、偏僻的展位深表痛心。回国后,他“掌舵”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有关世博会的书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世博梦想一步步走进现实:2002年,中国郑重申办世博会。经过几代中国人的努力,世博东道主之梦终于成真。当充满中国元素的“东方之冠”中国馆拔地而起时,也将一个中国的富强梦嵌入了世博会新纪元的扉页。

当时间的指针逼近2010年5月1日,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这个古老而焕发生机的国度,我们坚信:中国在世博历史上将续写新的传奇!

(《光明日报》 冯 蕾 李 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