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目前,全县拥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04个,各项存款余额121亿元,比2009年年初增加13.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1亿元,比2009年年初增加14亿元,当年新增存款用于当地已达100%,并于去年11月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称号。一是出台政策强力支持创新。成立农村金融创新领导小组,组建了县金融办公室,负责金融创新的日常管理工作,出台了《关于固始县农村金融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创建全国金融生态示范县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召开创建“全国金融生态示范县”动员大会,广泛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街、信用企业、信用户创建评选活动,为金融创新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去年全县投入支农资金和发放惠农补贴达10亿元;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设立了500万元贷款风险补偿基金、300万元专项奖励基金、2000万元农业发展基金、2000万元工业发展基金等,县财政为金鼎投资担保公司注资6000万元,壮大其担保规模,为农村互助资金合作社注资320万元,通过整合财政资金,创新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了财政支农、助农、惠农作用。三是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步伐。为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资金需要,各金融机构推出了“信用村+农户”、“担保公司+农户”、“公务员+农户”等金融产品8大类32个品种,同时,积极创新金融担保方式,成立了金添小额贷款公司和欣隆、豫鑫、豫南、固鑫4家行业担保公司,形成了以财政支持为导向、金鼎担保公司为中心、行业担保公司为补充的担保体系。目前,仅金鼎担保公司注册资金就达到了1.1亿元,担保能力5.5亿元,已担保贷款2.1亿元。同时成立了33个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合作社,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小额贷款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民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社会化服务完善,搭建改革试验的桥梁纽带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联系千家万户,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结合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育龙头、强品牌、带产业”的思路,走“公司(龙头企业)+行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政策、项目和资金上,向有发展潜力、带动能力强的粮油、固始鸡、柳编、茶叶等行业倾斜,同时,因势利导,出台了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意见,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创办和加入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共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433个,其中种植业166个、养殖业96个、农机类59个、茶叶类14个,土地信用合作社5家。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额9.5亿元,入社社员11.6万户,农户参与合作组织比例达30.4%,带动农户14.2万户,现有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1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助推试验区建设,组织农民、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社会保障扩面,夯实改革试验的民生基础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最终目的是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让农民充分享受到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成果。以此为目标,我们围绕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医疗保障。按照“三个一”标准,全县532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2009年全县参加新农合农民121万人,农民参合率在91%以上,今年参合率已达93%。县卫生局、固始农合行创新工作机制,对今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38万农户免费发放“金燕惠农卡”,为县、乡、村650个医疗机构和服务网点免费配备POS机,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网络平台,参合农民看病将实现“一卡通”;在吴江、北京、上海、郑州、武汉等城市确定了7个农民工就医定点医院,方便了农民工在外地就医。二是养老保障。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大胆探索,建立了“低门槛、广覆盖,多层次、易接受,可衔接、便转移,有补充、保持久”的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制度,并在城郊乡进行试点,参保农民达1.8万人;给首批符合条件的参保农民发放了养老保险金。三是最低生活保障。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农村享受低保待遇人员达6.5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5%,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全县享受五保户待遇的农民达1.08万人,其中集中供养4123人,依托固始农合行对五保户供养资金进行社会化发放。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对29个贫困村进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帮助解决1.1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温饱问题。提供多渠道就业服务。我们在陈集乡、城郊乡、陈淋子镇、三河尖镇建立国家级示范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为农民工就业打造了平台。
五、创业人才踊跃参与,为改革试验提供智力支撑
坚持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统筹城乡人才资源,培养开发农村人才,引导、鼓励、支持人才投身试验区建设。一是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培育试验区建设带头人。固始常年有50万人在外务工创业,在开展试验区建设以来,一大批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利用在外学到的技术和积累的资金,回乡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荒山、荒塘从事种植、养殖和旅游业等,成为农村经济带头人。目前,全县各类创业人才投入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有2000多人,其中有300多人创办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二是引导、支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投身试验区建设。县委出台了相关文件,鼓励机关干部职工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创办农业产业化企业、高效农业庄园等。目前,全县共有225位党政、企事业单位人才投身农业创业,其中科级干部19人。三是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培育新型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全县目前有各类职业技校20多所,年培训各类实用人才1万多人,一部分成为试验区建设的中坚力量。整合财政、扶贫、教育、劳动等部门培训资源,完成劳动力培训7000多人,分别从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选派了50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37名中级职称以上的医生到农村从事支教、支医服务。去年以来,我县教育系统引进研究生13名,并且通过公开选拔,引进15名研究生到乡镇担任科技副乡镇长,公开选配120多名大学生村干部到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公开招聘200多名小学教师充实到农村小学,这些都为我县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提供了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六、文化引领有力,打造改革试验的强大引擎
固始是中原侨乡,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我们充分挖掘根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去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国家、省、市领导和海内外嘉宾1000多人应邀参加了文化节,叫响了“唐人故里·闽台祖地”的根亲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动了我县创新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是挖掘根亲文化,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结合试验区建设,县委、县政府组织力量挖掘根亲文化资源,加强与海内外的联系,先后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了海内外大型根亲联谊活动上百次,建成了寻根博物馆、成功广场、寻根楼,修复重建了陈氏将军祠、妙高寺、番国故城遗址、王家楼苏维埃遗址等部分历史文化遗迹,成立了58家姓氏文化研究会。规划建设根亲园、唐人街等根亲文化标志性工程,积极利用首届“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这一载体和平台,广泛联谊,全力推介项目。文化节期间,签约项目30个,引进资金13亿多元。二是提升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组织专业人员对固始传统戏曲灶戏《郭丁香》进行收集、整理和排练,编辑出版了灶戏《郭丁香》,组织演出上百场,深受城乡居民欢迎。灶戏《郭丁香》已被文化部门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弘扬优势文化,让书法艺术成为名片。通过积极申报和严格评审,我县荣获“中国书法之乡”称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书法爱好者有近10万人,各类书法培训班10多个,城乡书画用品经营机构20多家,我县拥有国家级书法家协会会员22名,省级80多名,书法已成为固始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的实施,促进固始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社会事业发展,提升了固始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人才、资金、项目向固始集聚,文化引领正成为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七、城乡一体协调,探索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建设豫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着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坚持城乡发展同频共振,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高质量做好规划,对601个行政村全面进行规划,并绘制编印村庄整体规划设计方案。高品位建设城镇,按照“巩固、充实、完善、提高”的思路,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功能进一步完善,品位进一步提升,全县形成了以县城为核心,以段集、三河尖为两翼,以建制镇为重点的“一心”、“两翼”、“多点”城镇建设格局。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3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5.8万;集镇面积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2万,全县城镇化率达30.6%,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标准做好试点。以城郊乡、陈淋子镇为试点,着手进行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入户范围和条件,简化户口迁移手续,两乡镇非农人口由2009年年初的6331人,增长到18648人。结合村庄规划、空心村治理,实施“一村一品”计划,因地制宜,建设不同风格、不同品位的村庄示范点,突出地方特色,彰显魅力个性。城郊乡大棚村聘请郑州一家设计院对全村产业布局、村庄建设、给排水系统、公益设施建设等进行了整体规划,并逐步实施,建成后将成为我县城乡统筹的示范点。
八、基层组织充满活力,提供改革试验的有力保障
围绕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目标,切实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创造了同心协力干事业、凝心聚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在“两新组织”组建了正和柳编集团等党委4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109个,联合党支部3个,组建率达100%;先后在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创业链上建立党组织43个,在外出务工集中地建立党组织126个,其中外建党委2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121个,使广大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有效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二是运用“4+2”工作法积极开展试验区建设工作。严格按照程序,全部推广“4+2”工作法,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拥护和广泛参与。洪埠乡大觉寺村党支部运用“4+2”工作法,依靠红高粱农民专业合作社,整村流转土地1223亩,为全县村级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工作开个好头。城郊乡大棚村依托《每月村情》为载体,开展村务公开,落实群众的参与权、监督权,贴近了与群众的联系,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围绕试验区建设,对全县601名村(街)党支部书记全部进行培训,定目标、明任务、强职责。依法推动“一肩挑”和交叉任职制度,通过村委会换届选举,实现“一肩挑”510人,占90%,一批政治坚定、年富力强、作风正派、有致富能力的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连续两年通过公开招考方式选拔384名大学生村干部,为基层组织建设增添了新鲜血液,积极探索村干部工资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目前已在3个乡镇进行试点,有320名村干部参保,让村干部“退有所养”,解除其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经过一年来的强力推进,我县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革创新无止境,我们深知我县的试验区建设在规模、层次、亮点、实效上还有欠缺。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打好六场硬仗”的总体要求,以试验区建设统揽全县农村工作大局,围绕六区建设、八大机制创新,面上整体推进,点上重点突破,在特色上做文章,在规模上下工夫,创新思路、创新机制,激情发力、强力突破,力求试验区建设再有新突破、再结新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