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杜 宇
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消息说,近期地方政府将被要求签订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责任书。如果能把各地的目标责任书给公众晒一晒,不仅有利于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也有利于增强制度的约束性。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解决群众住房困难的民生工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并要求地方政府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执行年度建设计划,确保土地、资金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但是社会各界一度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进度、分配机制等持有异议。2009年8月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数据,直指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如今,地方政府被要求签订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责任书,一方面凸显了中央政府对完成2010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传递出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强化责任追究的信号。
签订目标责任书固然值得称许,保证这一举措发挥应有效力更是需有硬措施。事实上,签订目标责任书作为政府部门推动工作的一种手段,并非新事物,但是一纸责任书下,没有达到预期工作目标的现象亦非少数。细想之下,关键在于这种制度建设处于封闭运行,缺乏外部监督,因此其约束性往往被稀释。
那么,不妨把各地政府签订的保障房目标责任书通过网络、报纸等形式给公众晒一晒,创造条件让群众来监督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进度、质量,同时建立顺畅便捷的投诉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群众的质疑和呼声,这不仅有利于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目标,也有利于把这一民生工程真正办成民心工程。
(新华社北京4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