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朵
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春阳照临,春雨飞洒,天清地明,暖风拂面,一个大好的春天就真正到来。
从这一天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醒示才有了真正的意义。人们着手安排春耕春种的农事劳动,该种瓜种瓜,该播豆播豆,与时俱进,各显神通,从此,对未来的日子开始有着美好的期盼。
因为清明是岁月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一个妙绝开端,所以人们便用节日来丰富它的内涵,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从清明前到清明后大约持续二十余天,是中国最长的一个节日,是一个把劳动,娱乐与纪念融合在一起的节日。在这期间,许多节日趁着清明的舞台渐次或交叉地隆重上演。
从古到今,与清明息息相关的节日有寒食节、植树节、踏青节、风筝节等等。
寒食节其实就是扫墓节,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它的意义小可引领人们孝家、大可以让人忠国。此时,万物复苏春天与我们同在,而我们却少了和我们一起分享大好春光的亲人,难免会让我们抚今思昔,悲从心来。带着鲜花、柳枝和阳光,带着泪水、春雨和思念到他们的墓前站一站,这是我们在清明节期间所进行的唯一的对过去的回顾。缅怀先人的同时,我们会得到教化,为了亲人,我们要很好地珍惜现在,为了亲人和我们,我们得更加努力地创造美好的未来。我们相信,我们的先人一直活着,因为不屈的垒垒坟头还在耸立,因为芊芊的细草还和我们一样对他们有着铭心刻骨的记忆。在我们泪水纷飞的时候,我们依稀看到一座座黄土坟就是一把把为亲人遮风挡雨的黄土伞。
踏青节是与扫墓节有着一个阴阳互补的和谐。踏青节能让人们从悲观潮暗的情绪中走出,让我们从慎终追远的感伤眼泪中露出热爱生命尽享欢愉时光的笑脸。在户内蜗居了一冬的人们,在劳动的间隙,开始到野外,尽享春风的抚慰,阳光的沐浴,呼吸新鲜的空气,开始像柳丝一样伸展一下四肢,踏着春天的脚步,在地上留下温暖的影子,在野外发出清明的笑声,在风光无限的春天歌之舞之,平添生命情趣,昂扬生命活力,增进梦想动力。
风筝节包含在踏青节中,是它把踏青节举到了浪漫的极致。这是幸福的人们与天地之间的一个盛大联欢,风筝是人们许下的一种永恒心愿,丝线是一根最动人的琴弦,放风筝时每一次亢奋的心动触响的都是天籁之乐。因为风筝,人们便志在高远,神情怡然,心欣欣然。
植树节是体现的是对后人的一种终极的关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古训熏陶着一代代人用爱做出无私的奉献,用树的精神喂养后人,用树的凉荫表达隔世的情意。我们疲惫时倚过的树,大多都是仙逝的先人所栽,看着这些向上向下都在寻找生命太阳的树,我们仿佛看到了先人们的一座座活着的坟墓,这就是擎天巨树让我们每次抬起头都精神饱满感动得泪流满面的根本所在。
这些节日都是清明节的别名,喊哪一个都能将它喊醒;每个节日都是清明节的一把钥匙,每一把钥匙都能引领你走上清明的台阶,让我们从此走进富丽灿烂的春天。这些节日在清明里重叠,像用柳枝和鲜花编织的花环套在清明的头上,这浓浓的诗情画意和万种风情风情增加了它的浪漫感,厚重感,令人由衷崇尚。清明时节,满眼溢绿,心中荡爱,眼和心的杯子斟满雨水为蜜露,斟满阳光为祝福。清明节里看清明,如在清池看月影,美丽至极,可谓人间仙境。
如今,清明节被国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来,这是一个可喜可贺之幸事。这样,清明节就成了一个民族高度上的集体怀旧情结,也是一个民族对未来的共同展望与理想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