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叶书宏

4月5日,清明。在这个特别的时节,人们没有忘记把哀思与温暖遥寄给那些为国捐躯、长眠于异国他乡的英烈们。

海地太子港、黎巴嫩南部边境小镇希亚姆、柬埔寨磅湛省斯昆镇、赞比亚首度卢萨卡……一个个花圈、一副副挽联、一束束白花、一次次军礼……在英烈们曾经奋斗并为之献出生命的土地上,中国驻外使馆、维和官兵、援建人员、中资机构与华侨华人代表用中国传统的方式缅怀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

谁不想平安归来,然而在异域艰苦动乱的环境中,死亡难以回避。迄今,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近20年中,先后有16位中国军事观察员和维和人员在执行任务中牺牲。在血与火、战与乱、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们直面生死,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用生命诠释了“忠实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的庄严承诺。

他们的精神弥足珍贵。面对恐怖袭击、战乱、疾病,他们坚守阵地、不畏牺牲,表现出对祖国以及维和事业的无限忠诚;在子弹横飞、瘟疫肆虐的地方,他们纪律严明、业务精湛,表现出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临危受命,他们义无反顾,舍小家、顾大家奔赴维和任务区,体现了乐于奉献、敢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不辱使命济苍生,不负重托图报国”,海地地震中牺牲的赵化宇在遗作中道出了中国维和人员的心声。蓬勃发展的中国,正为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而那些为践行中国和平理念牺牲的维和英烈们,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值得铭记的,还有那些为中外友谊与合作献出生命的援建英烈们。30多年前,5万多名中华儿女同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人民披荆斩棘,修筑了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坦赞铁路,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却永远安息在这片远离故乡的土地上。中非友谊历久弥新,凝聚着他们的鲜血与汗水。

每逢清明,在坦赞工作的祖国亲人都会带着鲜花扫墓祭拜,坦赞铁路中国专家组每次人员交接,都会来看望已故的同事,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出访非洲时也不忘前来敬献花圈、表达敬意……千山万水隔不断祖国亲人的思念之情,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着这些英烈们。

清明时节,缅怀逝者,既是对逝者的追思,又是对逝者精神的温习。如果说清明节是生者与逝者连接的“精神脐带”,那么在缅怀那些长眠于异国他乡的英烈之时,“脐带”中所传递的忠诚与奉献的血液,必将为更多的后来者提供前行的动力和勇气。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