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息县全县生产总值实现88.6亿元,增长13.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亿元,增长1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1亿元,增长3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4亿元,增长1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分别增长9.4%和8.3%。
切实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招商引资,强化项目支撑,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应对危机及时有效。通过“狠抓一季度、决战二季度、大干三季度、决胜四季度”,较好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特别是扎实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及时解决全县86家重点企业融资、土地审批、税收、环评、规划等问题,增强了企业抗风险和自主发展的能力。产业集聚效应凸现。抓住县产业集聚区被列为省政府重点扶持的175家产业集聚区的机遇,确立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陶瓷建材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定位,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目前,集聚区建成规模达3平方公里,已入驻企业52家,建成投产30家。2009年,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6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在产业集聚区的带动下,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工业产值实现32.6亿元,增长14.3%。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充分利用“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和“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优秀县”这两块金字招牌,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吸引和带动了一大批企业来息县投资发展。2009年,共接待客商2300多人次,引进外资930万美元,利用外资水平全市排名第一,引进省外资金5.4亿元,签订合同项目24个,投资额22亿多元;实现落地项目17个,投资额18.6亿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2009年,全县共争取国家政策性投资项目50个,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省财政专项资金1.4亿元;列入省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3个;进入市重点项目5个;确定县重点建设项目66个,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任务。
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突出抓好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惠农政策全面落实。认真落实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发放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1.1亿多元,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良种补贴2514万元,农机购置补贴859万元。同时,落实免费教科书资金1525万元,落实义务教育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790万元。积极开展粮食最低价收购,全年收购粮食19.7万吨,创造历史最高纪录。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9年,全县粮食总产91.9万吨,连续4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在迎战金融危机之年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村生产条件持续改善。认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标准粮田建设、优质水稻繁育项目,累计投资2亿元,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00万亩。积极应对年初罕见旱灾,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实施抗旱应急灌溉水利工程。大力开展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一大批水利建设项目,为农业丰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扬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大旗,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新农村建设势头强劲。
新村建设保持了优势。在全市率先启动新村建设,全县共有110个行政村开展新村建设,其中48个新村已初具规模,新村数量全市最多。金融改革积聚了强势。在全市率先成立金融服务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县金融工作。金融服务工作效果显著,荣获“中国金融生态文明县”称号。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增存款12.2亿元,新增贷款9.1亿元,有力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实施金融创新,拓宽农村融资渠道,成立资金互助组织23家、担保公司3家,并积极组建村镇银行。农民合作社发展契合了时势。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社,全县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383个,合作社的经营水平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农机合作社发展迅猛,成为全市唯一形成规模的亮点,全县注册农机合作社72家,有5家进入全省农机合作社50强行列。土地流转顺应了形势。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全县流转土地78万亩,发展土地信用合作社40家,流转耕地100亩以上或林地50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发展到131个。
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建设高潮迭起。2009年新开工建设33个重点建设项目,续建11个重点工程项目。通过新客、货运站等一批特色建筑打造了息县的建筑精品,通过东湖国际花园等一批工程开创了息县吸引外资参与城市建设的先例。护城河治理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城市供水项目如期完工,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即将竣工,污水处理运营效果良好。城市建设热火朝天,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县城已初具规模。城市管理日臻成熟。坚持不懈开展“六城联创”,顺利通过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年审和“市级园林县城”考核验收,全县所有乡镇进入市级卫生乡镇行列,小茴店、陈棚、项店等3个乡镇成为省级卫生乡镇。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实施以县乡道路改造为重点的交通建设项目57个,新修和改造农村公路143.2公里,其中通村公路81.2公里。完成省道S213线息寨路大修改造、息县汽车客运站、货运站建设和大广高速白土店连接线等项目,成功申请设置了2个流动超限超载检测站。
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强化社会保障,促进和谐稳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公共事业不断发展。集中财力保民生,不断增加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科技工作不断进步,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县”。文化工作活力四射,“千古中华第一县”推介宣传活动扎实有效。旅游工作稳步推进,建成运营了名扬大酒店等一批旅游接待饭店。卫生工作阔步向前,如期建成的32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社会保障持续增强。实施积极的再就业政策,认真做好低保工作,实现城镇和农村低保双双扩面提标。新建、改扩建乡镇敬老院37所,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45%。在全市率先建设廉租房800套,总面积达到4.1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资金393万元,首批投入使用保障性住房108套。解决2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村沼气池5000座。通过淮干滩区灾后重建项目,新安置群众4244人。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劳务收入20.6亿元。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首次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被评为2009年“全省信访工作显著进步先进县”和“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