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董 峻

西南地区的严重旱情牵动着世人的心。许多地方稻田缺水、旱地缺墒、春耕水源严重不足,一些人担心全国的夏粮产量因此而减少。粮价是“百价之基”,生产供应方面稍有波动就会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所幸,由于西南受旱地区都不是夏粮主产区,即使这一地区的夏粮出现减产也不会对全国夏粮生产形势造成很大影响。

夏粮生产的重点在哪里?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北。这三块区域的小麦面积和产量占全国九成。从主产区的情况看,由于“人努力、天帮忙”,今春农业生产基础不错。土壤墒情是近10年来最好的一年。农资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冬小麦面积有所增加,春播粮食种植意向呈稳中有增趋势。实现夏粮丰收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回旋空间。

可是,前期好不等于后期好。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功亏一篑。去年秋冬季以来,我国气候变化异常,冻害、干旱、渍害交替发生。冬季全国平均气温创22年以来最低,部分地区遭受冻灾;全国降水极度不均,西南异常少,东北、江南、新疆异常多。

比气候异常更糟糕的是,一些地方种粮抓粮的劲头下降了。过去农民都知道一句俗话:“只种不管,打破金碗。”可是,由于这些年农民工工资快速增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外出务工经商相比,种粮务农的比较效益不但没有提高,而且还在下降,这影响了农民春耕春管和从事春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我国已经实现了粮食连续6年增产,农民收入连续6年超过6%,超过了历史“常规”。由于连年增产增收,一些地方对粮食和农业的盲目乐观情绪明显滋长,麻痹松懈思想明显抬头,工作放松、精力转移、劲头减弱的现象明显增多。粮食生产上难下易,思想稍有放松、工作稍有懈怠,不仅不能增产,而且还会出现大的减产和滑坡。今年要在高起点、高基数上继续实现新的突破,难度确实异乎寻常。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农民增收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基础,对全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提前公布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分两次提前预拨1047亿元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资金,向全社会发出了强烈的重农强农信号。

能否迅速掀起春季农业生产热潮,对于夺取今年夏季粮油生产好收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夏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近1/4,夏油产量超过全年油料产量的2/5,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的一半以上。而且春季是畜禽水产补栏补苗、免疫防疫的关键期,是植树造林、预防火灾的紧要期。要确保今年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形势不逆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抓好春季农业生产,这样才能把握全年农业生产的主动权。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目前距北方麦区大面积收获还有60天左右时间,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把春季农业生产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的目标,迅速行动,立足当前,着眼全局,精心组织,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全力实现今年夏季粮油生产好收成。

(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