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龙

2010年的春天,很多公司、工厂面临招不到人的难题,产业工人、服务员、保安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被称之为“民工荒”;同时大学生就业异常艰难,即使有工作机会,薪资也很低,待岗的人数已有相当数量,家长和求职的大学生苦恼不堪,被称之为“就业难”。“民工荒”和“就业难”的寒流似乎突然间同时袭来,一方面招不到工人,另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从劳动力的角度上说不可能同时出现这两种现象,但现在这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个矛盾的出现有很多原因,也是在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如果这种矛盾不能很好的处理和解决,势必影响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民工荒”和“就业难”的根在何处?

“民工荒”和“就业难”出现在今天,但问题的根绝不在今天,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政策变化、思想观念等逐步积累到今天所浮现出来的。

1.经济发展使用工需求不断扩大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所有制的经济体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扩大,带来了巨大的岗位需求,为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很多的岗位,发展到一定程度,需求就大于供给,同时隐性就业的数量和需求也同时增大,形成了劳动力短缺的局面,这是经济向好的一个特征。

2.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对劳动力需求大

中国经济的发展除了良好的政策导向外,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国人缺少创新,不断地复制或者模仿原来的成功模式,经济总量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贡献的,如建筑业、出口加工业、运输业等,就导致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快速增长,必然出现供给不足。

3.高校过度扩招使产业工人来源锐减、使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高校扩招前,适龄青年能上大学的寥寥无几,那时大部分青年只能当工人或者务农。现在不但是公办的高校过度扩招,还有民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也在过度扩招,可以说适龄青年只要愿意上大学并且能负担起学费,几乎是人人能上大学,诚然高校扩招是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所需的人才,但是社会所需大量的蓝领人才却没有来源。所以当高校过度扩招时就已经注定产业工人短缺。

高校过度扩招后,一方面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当今的不在少数的大学生不但基本功不足,基本素质还不如老三届的初中生,却心态浮躁,眼高手低,梦想短时间成就事业或者挣大钱,很多用人单位自然不愿意聘用现在的大学生。大学生的供给过多以及很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不高导致了“就业难”。

4.就业和用人观念不合时宜

有些用人单位用人存在狭隘思想,员工的薪资、福利待遇不高,对员工缺少长期为之工作的吸引力,人员流失严重,导致陷入不断的招人的怪圈。另外有些用人单位偏用年轻的,岁数大的不用,致使很多年龄偏大的被排斥在外。

虽然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挑肥拣瘦,在薪资、工作地点、行业、职位等方面都要满足自己的理想期望,所以出现工作难找。

5.劳动力的培养和供求缺少导向,基本依靠市场调剂

农民工出去打工都是自发的,靠老乡、亲戚在前探路,然后相互传递信息,干什么、去哪干、学什么都很盲目,造成人员的盲目流动。

现在高校并不是根据当今和未来的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计划和专业设置,要么是想当然,要么是盲目跟风,所以学生就根据当今什么职业好就业、工资高,就一窝蜂的学这个专业,导致日后过剩,出现就业难。

劳动力的培养和供求完全靠市场调剂和配置,缺乏宏观调控,就像资本主义出现经济危机一样,注定要出现“人才危机”。

“民工荒”和“就业难”如何破解?

1.产业转型亟待落到实处

国家已经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然包括经济转型,从产业政策上扶持发展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附加值高的产业转型,培育新的国民支柱产业,使人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当然经济转型急需落到实处,减少对一般型劳动力的需求,同时能够增加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扩大了大学生的就业。

2.劳动力配置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剂相结合

市场经济中既要靠市场对劳动力进行配置,政府也要适时适度的运用政策、发展中介组织、发布劳动力供求的预警和走势的宏观信息,有序引导劳动力的流向,给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未来求职者)以必要的资讯,使劳动力市场相关各方提前应对和准备,变盲目被动为主动,避免“人才危机”的出现。

3.提升大学生素质,满足企业要求,扩大就业

政府要通过各种手段,引导、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使大学生具有符合市场要求专业能力,或者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必然受到企业的热捧,就业也就不是难事了。

4.转变求职用人观念

过去在大学生人数很少时,在被称为莘莘学子的时候,毕业后从工人岗位干起,学习基本的东西,逐步转入技术管理岗位,他们大多数都成为企业和社会的栋梁。今天只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脚踏实地,肯定能够找到工作,也肯定能够有一番作为。

用人企业要改变用人观念,给予员工合理的工资待遇,让员工有归属感,与企业结成长期的合作共生关系,减少用人偏见,减少员工流失,自然为招工就少犯许多愁了。(据《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