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海燕

【编者按】为集中展示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成果,本报今天开始在《新农村》版推出“试验区建设成果巡礼”专栏,陆续刊发来自试验区建设一线的典型报道。

为推进合作社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实现规模企业目标,浉河区浉河港镇白云山村茶叶专业合作社提出战略发展工作规划,明确了新的发展思路。新思路即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完善经营机制、强化品牌管理、倾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鲜明经营特色的一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入会会员将合作社的资金和茶园面积及加工销售区域拉大,从而辐射带动农民种茶的积极性,使茶农增收致富。

白云山村位于南湾水库上游,占地4万平方米,全村现有12个村民组1200余人,其中有8个村民组地绕南湾湖,交通便利、空气湿润、土壤肥沃,地理条件极具优势。依据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白云山村把茶叶种植和加工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6000亩,已成为信阳毛尖主要产地之一,其中村级优质茶场达到6个。为了更好地把这一优势产业推向市场,白云山村委在发扬完善过去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基础上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管理和加工水平。现在,白云山村拥有流水深加工机械近100套,所产信阳毛尖以独特内质和精美外形而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白云山村党支书记、合作社理事长余延富告诉记者,白云村依据“依靠科技、领先一步”的创业战略,精神、物质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创业指导思想,努力打造出一条茶产业优质服务型合作社。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先后聘请茶专家25人(次),举办培训班34次,培训技术人员195名、技师17名、高级技师2名,使受益茶农达到1.2万人。此举既解决了社员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又培育了一批“土专家”、“茶博士”。他们还利用合作社积极为社员协调融资,先后帮助社员贷款80余万元;通过品牌宣传、质量监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茶叶价格平均增长20%以上。合作社树立了形象,增强了凝聚力,茶农入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合作社规模迅速扩张,为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如今,白云山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入会会员已由原来的几人发展到300余人,门店会员有300余家。

余延富告诉记者,自2007年起,白云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始对入会会员的茶叶生产实行统一管理,初步构建成了“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保证,市场有监督”的生产格局,真正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品牌+市场”的经营模式,茶叶质量显著提高,社员平均收入有了大幅增长。另外,通过对“两潭牌”信阳毛尖实施的品牌宣传、质量监控等措施,茶叶价格迅速提升,近而提高了白云山茶叶专业合作社“两潭牌”信阳毛尖的市场竞争力。

“下一步,白云山村还要在茶业的深加工和提高品牌服务上下工夫,争取把‘两潭牌’信阳毛尖做强做大,销售网点辐射到郑州、驻马店、平顶山、巩义等地。”余延富对未来抱有极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