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在集思广益、吸收经验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选派机关干部到“双薄弱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工作基础相对薄弱)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3年一批,今年首批选派300名。以昨日下午召开的动员会为标志,这一工作正式启动。

党的十七大以来,尤其是我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以来,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激情创业,开创了农村改革发展新天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但是,目前还有一些“双薄弱村”存在着工作基础相对较差,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好;村级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下;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干群关系不够和谐;社会治安较差,群众情绪不够稳定等问题。

“双薄弱村”,薄弱的是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影响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直接后果是改革发展的成果很小程度地惠及农民群众。因此,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改变“双薄弱村”面貌,任务紧迫。

(下转第二版)

勇担重责 广阔天地竞风流

(上接第一版)

改变面貌,需要好的举措。选派机关和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双薄弱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就是切合实际,改变“薄弱“面貌的治本之策。它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促进“双薄弱村“的经济增长,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进程;对于坚持“四个重在“,统筹城乡发展;对于培养锻炼干部,转变机关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位党员干部都要从政治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改变“双薄弱村“面貌的重大意义,以无比的热情和激情投身农村,勇担“第一书记“重责,在变薄弱村为强村好村的广阔天地里竞风流,让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得到升华。